邹碧华生前照片 资料图
■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
前天下午,47岁的邹碧华,在前往参加一场司法改革推进会途中突发心源性疾病,不幸辞世。当晚起,法官、律师、媒体记者、曾经的案件当事人,纷纷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表达哀思。
他曾如此诠释“法官”两字:法律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但如果能以审判实践推动各方力量的介入,就能营造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温暖。
昨天,中国法院网在首页挂上了一部名为《寻路——上海法院少年司法30年》的微电影,以此悼念猝然离世的法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
这部片长19分钟的微电影,讲述了上海少年司法审判经历的艰辛与困惑,于两周前刚送选本年度全国法院微电影大赛。从创作到拍摄到最后的剪辑,都由邹碧华亲自参与。每个镜头的运用、每句台词的穿插,邹碧华反复推敲,前后花去半年时间。
片子里,所有镜头都给了一线法官和当事人家属。作为上海少年司法审判的推动者之一,在这部他生前用心最多、策划时间最长的片子里,邹碧华没给自己留一个镜头。
“这就是他的胸怀。”一位法院同事、片子主创人员感慨:“做法官当如邹碧华,做人当如邹碧华!”
让律师、当事人感受人文关怀
原本下周,上海高院预备开一场发布会,介绍新上线的律师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实现网上立案、云会议(视频证据交换)、网上调解等功能。对于广大律师来说,这是个极大利好。这,正是邹碧华去世前主推的工作之一。
“一个法官,如果不能善待律师,将会给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邹碧华曾这样说。
早些年,一位深圳资深律师来上海出庭,在庭上要找一份证据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工作不到位,翻来翻去找不到,老律师慌了手脚,满头大汗。当时作为法官的邹碧华说:“不要急,慢慢找,大家都会等着你。”这位律师定了神,找到了材料。庭后,他感慨地说:“我在全国各地上过很多次庭,第一次遇到这么好的法官!”
“细节,能让律师、当事人感受到人文关怀,这是法官职业里最有价值的东西。”邹碧华这样解释。因此,在“挑剔”的律师界,邹碧华的业务能力和为人均有极好的口碑。
几年前,当邹碧华担任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时,曾专门主持召开座谈会,在听取律师界意见的基础上,主导出台了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前天,噩耗一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在微信朋友圈首先感慨:“毫不夸张地讲,在我心目中,他是上海滩乃至全国最优秀的法官、最优秀的院长。他的去世,是上海乃至全国法院的一大损失。”
慢慢培养法律以外的职业素养
第一次与邹碧华交谈,是他在长宁法院院长任上,正大刀阔斧推进长宁区法院信息化改革,利用信息化平台在沪上法院系统首推“分段执行”。效果很直接:当年,该法院执行到位率大幅提升,不同业务强项的法官被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业务积极性也大幅提高。上海启动司法改革,他也是主要“操盘手”之一。
专业能力与创新,这是邹碧华的执著追求。
作为一名法官,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成为“办案机器”,必须用心积累,理性思考;通过多年积累、研究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归纳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被法律界视作专业断案的典范。
而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做的不只是单纯地去研究某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作为带头人,去率领整个团队共同进步。因此,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人事关系、社会沟通等方面,他不断大胆创新。
他对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国家宏观政策都有涉猎,善于从大局把握问题,对法院的宏观发展战略做进一步设计规划,努力确保法院工作高效运行,确保核心观念不能变,确保卓越成绩让人民满意。
“上海有很多法官在专业领域方面是很厉害的。但做法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需要在做法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法律以外的职业素养。”这是邹碧华留下的感悟。
为自己写下了端正的一撇一捺
前天傍晚起,很多人的手机微信群被刷屏,当事人、律师、法官甚至媒体记者纷纷通过转帖哀悼邹碧华。他们敬佩的,不单是邹碧华出色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学识——在他们眼中,他是个大写的人。
昨天清早,邹碧华在上海高院的同事们泣不成声,忙着收集他生前的资料;傍晚,曾与他共事过的同事,主动申请加班配合接受一家家媒体的采访……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邹碧华宽广的人文视野和胸怀。
邹碧华曾说:“当一个好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
他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自己写下了端正的一撇一捺。
早些年,记者有一篇稿件需要专业指导,邹碧华认真地提出多个修改意见,但末了补上一句:“意见只作参考,最终尊重你的想法。”
还有一次,记者向其咨询有关上海司法改革情况,当时他正陪同最高法院领导视察工作,但还是认真地发来短信:“过半小时回复”,并如约打来电话,耐心解释。
很多接触过他的人都有同感:“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在于位高权重,而在于善待周遭一切,同时成就自己。”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部微电影。片中,务实的邹碧华没有回避少年司法审判中存在的诸多困扰与瓶颈。在微电影后期剪辑的一次讨论会上,他曾对主创人员说:“我们要寻找少年审判发展30年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这部微电影回访了30年间数个涉案青少年及其家属。在邹碧华看来,“人,远比数据有说服力。”
人物小传
邹碧华,1967年1月出生,江西宜春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高级法官,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先后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