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波
尾道是一个市,在广岛县的东南部,有人口15万左右,市区内大概不到10万。室町时代的15世纪前后,成了一个港口城市,近代以后造船业兴起,如今依然以制造轮船的推进器和锚著称。不过,在日本人心目中,尾道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它作为电影外景地的声名。1980年代,尾道出生的电影导演大林宣彦陆续推出了“尾道三部曲”:《转校生》、《花时间的少女》和 《寂寥者》,一时声誉鹊起。作为电影外景地的尾道,也一时游客如云,人们纷纷来到此地感受电影中营造出来的诗情和人情交杂在一起、微微的苦涩和淡淡的甜美糅合在一起的独特氛围。这也激起了我要去踏访的念头。
我在网上预订了一家名曰“绿色山岗”的酒店,从介绍来看,这家酒店濒海而建,我特意选择了朝南的海景房,期待着那风情万种的濑户内海的美景。坐车抵达尾道车站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酒店就在车站的南侧,入住手续办好后,就迫不及待地奔向那心心念念的海景房,可是打开窗帘,对面不及百米之遥的郁郁葱葱的山岗以及掩映在绿色中的造船厂和小型码头顿时跃入眼帘,哪里有什么海景!
正在为这家酒店的欺诈宣传而感到愤懑时,窗台下却确确实实地展现出了澄碧的海水,微风拂来,带着些许海腥味。原来北面的陆地与南侧颇为广大的向岛紧紧毗邻,在此形成了一条狭窄的水道,犹如细长的尾巴,宽度不及上海的黄浦江,此地因而得名曰“尾道”。此时,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除了个别的一两幢之外,尾道的房屋大抵都在两到四层左右,暗旧的色彩,窄窄的街道,与“现代”和“摩登”相去甚远,也没有昔日江户或明治初期的时代感。走出酒店,已临近黄昏,眼前似乎就是一座发展停滞、商业萧条的地方小城,且大多数的商家都已经掩上了店门,益发显得冷清萧索。
突然,街角的一尊塑像令人眼前一亮,趋近一看,原来是昭和时期的女作家林芙美子。林芙美子13岁的时候,全家移居到了尾道,她在这里度过了六年的少女时代,因家境贫寒,读书期间不得不在帆布厂里打工,这段带着海腥味的夹杂着辛劳和梦想的经历,后来成了她自传体小说 《放浪记》 中的精华。“我见到大海了! 相隔五年之后,我又来到了这能见到大海的尾道,亲切之情油然而生。”书中的这几句寻常话,已经成了日本近代文学的经典名句,被雕刻在塑像下的石碑上。眼前的林芙美子,是一位穿着素朴和服的青年女子,蹲在地上,神情若有所思,身旁是一个老式的柳条行李箱和一把雨伞,显得风尘仆仆。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林芙美子是一位清纯而又带点野性、心怀憧憬又意志坚定的昭和女子,这应该是不错的。但作为中国人的我,对她的感觉却有些复杂。当然,今天的日本人纪念她,是因为她的 《放浪记》 而不是其他,也许她在战争时期的那些文字,今天绝大多数的日本人根本就不记得了。暮色越来越浓,我不知道是天色的缘故,还是我心里有一丝阴翳,林芙美子的塑像,变得暗淡起来。
尾道的街市呈狭窄的东西走向,南面是岛屿众多的濑户内海,北面就是有些陡峭的峰峦叠嶂,有雄伟的斜拉桥将尾道街市与对面的向岛连在一起。翌日早上,坐了第一班缆车登上位于半山腰的千年古刹千光寺。天气晴好,随着缆车的上升,整个尾道的街市、状如江河的海峡、海峡大桥、对岸的向岛,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此时用心旷神怡来形容大概是比较贴切的。
千光寺据云当年为空海和尚 (804年随遣唐使来长安青龙寺习佛两年) 所开建,属真言宗,在其楼阁式的正殿(俗称赤堂) 上眺望远近的风景,是一个绝佳的所在,一旁的钟楼,入选日本的“音风景”百佳之一,而寺院周边,已经辟为一个颇为广大的公园,所有这一切,均无需门票。
从千光寺沿着石阶或缓缓的坡道下山,是所谓的“文学小路”。绿树掩映中,有一幢 日本式的平屋,这里是1934年在尾道去世的近代歌人中村宪吉的旧居。他写的和歌,初期的特点是充溢着纤细的都会情绪和官能性的气氛,后来关注人生实相,荡漾着一种无奈的寂寥感,在歌坛地位颇高。进入故居,完全是“书院造”的格局,拉开移门,屋外的绿色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的亮眼。沿着坡道继续下行,拐入一条非常僻静的小道,又可见一幢日式的小屋,大文豪志贺直哉1913年时曾在此居住了一年,据说他的传世之作 《暗夜行路》 在此构思。相比屋外明晃晃的日光,屋内显得有些阴暗,但也更觉静谧安闲,也许这就是谷崎润一郎要礼赞的“阴影”吧。不远处还有“文学纪念室”,分别建了好几个作家的纪念室,林芙美子的一间,复原了她撰写 《放浪记》 时的书斋模样。这一片文学小路区域,还依着山势在石块上刻写与尾道相关的25位文人的名句,散落在各处,在这一带闲步,让你时时邂逅文学。
在市政府不远处,有一家利用明治时期的老仓库改建的电影资料馆,展出了小津安二郎利用尾道的街景拍摄的《东京物语》 等的图片资料和不少老的电影海报、旧的摄影机,喜欢怀旧的人,可以在此盘桓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