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夏普公司被中国台湾鸿海工业收购一案可谓一波三折,近日又因收购协议签署被推迟而猜测纷纷。不过无论怎样,夏普被纳入鸿海囊中应是大概率事件。随着夏普被收购,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转型中,包括夏普、索尼、松下在内的日本家电巨无霸渐渐日薄西山,当然也有富士、三井造船这样成功转型的案例。
自泡沫经济破灭20多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不振,日本企业也始终在进行艰难的转型,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如今这一转型已基本告一段落。而这些经验与教训,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或许都有一些借鉴意义。
日本产品曾被欧美视为“洪水猛兽”
战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日本产品拥有了强劲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开始向全球出口产品。在日本企业看来,努力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由此增加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是其努力得到的无可厚非的回报。可是在进口日本产品的国家看来,日本此举完全是在破坏市场秩序,它们将日本产品视为“洪水猛兽”,将日本视为另类,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怪兽”。因为就在日本企业赚得钵满盆满、整个国家的贸易顺差直线上升之际,那些进口日本产品的国家的工人失业率明显攀升,欧美国家都曾对日本愤怒不已。例如1990年日本的半导体产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占到半壁江山以上,将原先的龙头老大美国甩到了身后,美国的半导体产品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不仅如此,石原慎太郎与盛田昭夫在合著的 《日本可以说“不”》 一书中还公然声称:“如果没有日本的半导体技术支撑,美国的导弹就难以确保精度,因此也就无法保持其军事优势。”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于是,怒不可遏的美国国会议员在国会山前挥锤砸毁了东芝收录机,以此来宣泄强烈的不满情绪。
对此,已故的索尼公司原董事长盛田昭夫于1992年在 《文艺春秋》 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日本企业的这一经营方针不可持续,已走到了尽头,必须适时转型。原先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以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至高无上的使命,为此竭尽全力降低成本,为了追求效率甚至不惜牺牲企业员工和股东的利益。于是企业加班加点司空见惯,员工的收入乃至股东的红利都遭到挤压。至于对社会的贡献、保护环境和节能等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都被抛至脑后。与日本企业相比,欧美企业当然也开展竞争,但各种商品的市场格局大致稳定,竞争也不至达到炽热的程度,产品价格中必须包含必要的成本和适当的利润。因此在欧美国家看来,日本企业根本不遵守游戏规则,与他们竞争是不公平的。那些年头,日本与美国、欧洲各国的各种“纺织品战”、“家电战”、“钢铁战”乃至“汽车战”此起彼伏,其时的通产省整天忙得应接不暇。美国无法在与日本企业的竞争占据上风,索性放弃竞争,通过强大的政治优势,迫使日本签署政府间协议,承诺其汽车和电子产品等对美出口实施“自主限制”。
从“价值掠夺模式”向“技术垄断模式”转变
显而易见,日本企业此前的经营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不转型就没有出路。在外部的巨大压力下,日本企业被迫实施转型。于是,日本企业开始大量对外投资,将诸多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国外进行。一方面,随着美国迫使日元升值,日本产品的出口优势已不再那么明显,而海外的劳动力成本显然低于日本国内。与此同时,在海外生产将增加相关国家的就业,这样就从原先的“输出失业”改为“输出就业”,由此减缓日本企业面临的巨大压力。截至2012年,日本企业在海外企业雇佣的员工总数已达558万,比20年前翻了一番。当地日资企业的利润额也高达6.4万亿日元,而2003年这一数据还只有3.2万亿日元。在日本全国的总资产中海外资产所占的比重,也相应从1990年的1.5%猛增到2012年的6.3%。当然,与此同时,日本也就从原先持续多年的的巨额贸易顺差转变为连续的逆差。
在过去的20多年转型过程中,日本虽然也曾出现过诸如山一证券公司这样的企业倒闭案例,但总体来看倒闭问题并不突出。通过转变观念,强化企业治理,将原先的“价值掠夺模式”逐步转变为目前的“技术垄断模式”。在其他发达国家这些年来单位劳动成本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日本企业却出现了逐步下降的反向走势,因此日本企业的“瘦身”在全球最为成功。日本企业由此所获得的超额利润,确保它们在很长一段时期的日元升值和持续至今的通缩状况中,虽然产品售价不断走低,仍可能继续为转型而投入资金。
一关过了一关拦。虽然日本企业在过去20多年中通过向海外转移生产等方式推动转型,解决了一度曾闹得不可开交的贸易摩擦问题,但更严峻的通缩局面却仍困扰着绝大多数企业。随着日本的少子化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今后的养老开支势必会直线上升,而且这些年实际收入处于徘徊状态,因此很多消费者只能捂紧钱包。无法拉动消费,产品就出现滞销,价格就趋于走低,企业利润就受到挤压,从而只能压低员工收入,甚至大量聘用临时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日本政府近20年来竭尽全力破解通缩难题,但至今未有见效。这一痼疾很难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得以缓解,因为这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的努力效果极为有限。
另外,日本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这些年来也愈发凸显,这在电子产品领域中尤为明显。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电子产品可谓风靡全球,占有压倒性优势。但如今日本几家最大的电器厂商销售额加在一起也不如韩国的三星,在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领域,日本品牌的份额微乎其微。如何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引领世界潮流,成为今后日本企业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