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有个数据近来在电视圈内震动不小:2017年迄今,东方卫视黄金档剧场平均收视率列全国地方卫视第一,短短几年实现了从前五到前三、前二再到榜首的三级跳。回想今年上半年,东方卫视黄金档剧场还落后湖南卫视一个身位,不到半年就实现反超,《我的前半生》《那年花开月正圆》《国民大生活》《急诊科医生》等一连串品质剧功不可没。“没有品质,就没有口碑,口碑效应又会反向敦促我们提升剧场品质。”东方卫视中心总监、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说。
文化产品首先是精神产品,是始终坚持正确导向的“以文化人”。所以,上海广播电视台在文创大会上分享的感悟其实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都应谨守的原则———“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观众会享受什么样的文化内容,受到怎样的精神滋养,取决于电视台这位“质检员”能否把好“面世”关。电视台把好购剧这道关,才能让观众受益于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内容;讲品树格,才能让做强的平台“反哺”于内容,令正能量感染更多人。
以精品化导向,在快餐式消费中坚定一种情怀
“电视传播的最大特点是拥有瞬间全民覆盖的到达率,它点燃话题的强大爆发力,是网络视频媒体所不具备的。”王磊卿举例,今年能称“爆款”的《我的前半生》等剧,都是先台后网的案例,电视传播往往是“全民剧”诞生的第一落点。
不过,硬币还有另一面:一旦遇上慢热剧,电视台如何保持定力?
眼下《琅琊榜2》开播,王磊卿的思绪回到当初第一部首播时,“收视率并不理想,但它体现出了高于一般古装剧的‘格’,这个‘格’包括精雕细琢的制作和中华美学价值的体现,一旦在时间里沉淀出了足够的好评,就会爆发。”他说,虽没在首播时享受《琅琊榜》的“红利”,可品质剧带来的口碑终会让观众对渠道投出信任票。
相似案例还有《平凡的世界》。当时有人不解,一部讲述30多年前陕北农村的故事,怎么会被“都市气质”的东方卫视播出。“缘于我们对现实主义题材、重大题材持之以恒的关注,也缘于剧集本身。”看了10集孙少安、孙少平的故事后,选片团队都被深深打动,“人在逆境中的不懈奋斗以及充斥于他内心的理想主义,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这部剧在快餐式消费的大众文化中坚定一种情怀,重塑新的话语面貌,我们相信一定能赢得观众。”《生逢灿烂的日子》经历过更久论证,王磊卿不否认,决策委员会对于这个又名“北京人在北京”的故事能吸引多少上海本土观众,本无多少信心,“剧中缓缓流淌的温暖现实主义,最终占了上风”。
不以明星论短长,更不靠“狗血”来加分。因为严把“面世”关,东方卫视黄金档剧场渐渐黏合了观众。
以创新姿态,从后期选片过渡到前期“量身定制”
《那年花开月正圆》播出后,有两桩事引起了王磊卿的关注。
一是今年国庆节期间,位于陕西泾阳的吴家大院成了旅游热点,百余万游客纷至沓来。不仅如此,剧中周莹爱吃的甑糕也成了网红食物。“周莹的人生轨迹讲的是商道,这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所说的诚信一脉相承。一部电视剧能带动一方人文化寻根,这意义促使我们思考,电视剧还能在深耕、发扬传统文化上做些什么。”
另一件是何润东、陈晓、俞灏明三位演员依次“圈了粉”,不少网友直呼他们这一次有了“颠覆式表演”。“有时候,舆论不应把高颜值明星、年轻演员与没有演技直接划上等号。”在王磊卿看来,陈晓对沈星移的塑造,俞灏明对杜明礼的演绎,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成功,也是剧组的气场使然,“在一个精益求精的剧组,每个人的能力都会被激发出来”。比如剧中沈星移还是个纨绔子弟时,他被父亲摁进水缸的场景,让陈晓在拍摄时吃了不少苦。
这些现象印证的其实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价值至上,环境感染人。这也与上海广播电视台酝酿良久的想法不谋而合———要从前端开始深度介入“量身定制”,以主流媒体应有的价值担当来推动电视剧的精品化创作。在此背景下,SMG重大题材办公室以及它作为出品方之一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剧《大江大河》同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