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点映消息传出后,许多人向出品方和院线询问情况,他们中有些是经吴老妙手恢复健康的病患,有些是因吴老的鼓励走上学医道路的后辈。其中,吴老曾经的一位患者陈梅香,拿出了10万元做《我是医生》的点映包场。被吴老感动的许多人,都想借电影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95岁,仍医人医心的好大夫。图为《我是医生》海报(出品方提供)
由上影集团出品的传记电影 《我是医生》 点映后,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认可。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线的故事。
在上影集团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影片研讨会上,评论界一致认为,《我是医生》 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主旋律英模人物传记影片,它突破了常规的创作模式,以平实的生活场景,让崇高变得平易近人。这里摘录刊发部分评论家的发言。
紧贴真实,使人物具有稳固扎实的生活基底
杨俊蕾 复旦大学教授
《我是医生》 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人物传记影片,其中的科学精神、动人情感,以及艺术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结合后达成感染力很强的观看效果。
影片始终“紧贴”传主的真实生活,台词对话质朴有趣,语句精到,同时包含丰富的人生况味。虽然要表现的传主是事业卓著、感动中国的可敬老人,却始终赋予他不仅可敬,而且可感、可亲的真实、生动、完整人格。影片中有这样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胶人的儿子,父亲从小就夸奖我的手灵活。用割胶刀,稳准快,后来就换成了手术刀。”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大弧度联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稳固而扎实的生活基底。
作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艺术水准传记片,《我是医生》 并未将伟大人物简单化,而是采用独特的叙述视角,着意展现吴老作为医生的日常。有一处画面令人感动,观之难忘。吴老和学生一起面对堆积的患者档案,那些虽然接受了成功的手术,却因为后发的扩散转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为医生的吴孟超为此在办公桌前特辟一个立柜,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档案。他用朴素至极的话语教育学生:科学是事实本身! 哪怕是已经离开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够让他们的存在于医学推进上继续发挥作用!
“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有一些过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后一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室!”影片中,这句话和盘托出人物心迹,表现吴孟超院士作为一名伟大的医生,真正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这部传记影片最值得重视的价值所在。
精心立意,使崇高充满平易化的审美效果
毛时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这些年看过不少传记类影片。在我眼里,《我是医生》 是一部相当优秀的传记类艺术片。它不同于那些把传主放在社会变革或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下引起轰动的同类影片,那些影片有强烈的冲突和故事性。《我是医生》 的传主是熟悉的名医,其创作拍摄的难度远远非那些影片可比。正是这种创作难度的存在和难度的突破,决定了它的艺术高度。
这部片子好在什么地方? 好在崇高的平易化,思想的感性化,医学的哲学化。首先,影片精心的立意构思使我们想象中的崇高充满了一个平易化的审美效果。影片反复出现他用盖碗、鸡蛋和女儿变魔术的细节。他非常平易,非常亲切,所有的伟大在影片中,都变成了在病房、在手术室、在家里的日常生活。吴孟超从我们预设的一个医学神话,还原成在医院里能够碰到、敬业的、医术高明的医生。其次,《我是医生》 让所有的思想都变得非常感性。摆脱了当前一些影片中,通常会有的常规化的创作模式,比如不顾一切的“编故事”,没有根基的“装深沉”。面对碰到的一切,吴孟超都会平易而坚定地吐出一句“我是医生”。第三,就是医学的哲学化。影片用吴孟超的言行,坚定地回答那个著名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是,医生”。比如影片中提到,如果解决了医学的战略思维,通过战略思考占领医学的治疗高地,那么就可以拯救无数人,某种意义上来讲,医学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面对作为“人”的一生,我们应该怎么样。
影片几乎完全规避了一般医生题材艺术作品常见的医患矛盾的冲突、医 生 紧张辛苦的开刀过程。把主线扭结在搭建基础医学研究平台,扩大医学实验室,致力于当年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从而使全片获得了一个全新、感人的艺术制高点。
依靠故事中的精神、情感,以及价值取向,形成影片的感染力
张斌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
医生在现在的社会语境当中可能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上影出品的《我是医生》则用吴老“我是医生”这一朴素,但又响亮的话语回应这个话题,告诉大家,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好医生守护,生命会倍感踏实和温暖。影片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的正面回应,特别有意义,传递出一种正能量。
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有创新。当想到一部模范人物或者榜样人物的传记电影时,人们心目中总会觉得有一个框或者一种套路,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原来对传记片的这种印象被打破了。一般传记片有两种常规的“套路”:要么把主人公拍得脱离我们的生活,神化对象;要么强化戏剧冲突,表现所谓的冲击力。但《我是医生》很沉静也很缓慢,虽然里面包括几条线索的交锋,但都处理得特别沉稳平静,非常生活化,带给我们的感动不是靠戏剧性的张力来形成的,靠的是故事中的精神、情感,以及价值取向形成的感染力。我觉得这种处理特别有艺术的追求和艺术的价值,体现了主创团队的艺术眼光和胆识。
传记片这个题材本身很难做,而且市场不一定会很好。但是一定要有人做。唯其难才更显出上海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上影在今天给我们奉献这么一部好的作品,让人敬佩。
感受国医大家情怀领略当代英模风范
郦国义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这是一部有崭新面貌和创新意义的主旋律英模人物传记片。它生动感人,不落俗套。影片没有沿用一般这类作品常见的宏大叙事手法,而是围绕对主人公三组关系的艺术刻画,让我们感受和领略了一位党员英模、一位卓越的医学科学家的国士大家风范。
影片深刻地展示了主人公在医学和医术关系上高瞻远瞩的科学观。没有把镜头局限在手术台上,也没有集中展现主人公为世瞩目的高超手术造诣,影片聚焦主人公在医学发展前沿开拓细胞免疫疗法研究的战略眼光。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病人,但是医学的发展会使更多的患者获益。影片将主人公的这一大医情怀,展现在开拓细胞免疫的研究历程中,展现在同国际医学界同行的竞争比拼中,展示了一个在医学领域占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医形象! 影片对吴孟超和赵一涛这对师生关系的刻画也别具深意。赵一涛这个人物有性格,很生动,吴老怎样对待这样一个当下的青年才俊,很接地气很有现实感,颇发人深省。怎么看准发现人才,怎么认同包容人才,又怎么鞭策激励人才,使之凝聚事业薪火相传,当下,我们的事业发展,多么需要这样的伯乐,这样的导师!
影片对吴孟超的医患关系和父女关系的描绘也独具匠心。他不顾医界的常习,执意要亲自给女儿主刀,把女儿视同他千千万万的患者之一,呈现了这位医学大家非凡的情怀和魂魄。
上海的电影人跟踪拍摄吴孟超的题材已历时几十年,纪录片和故事片都涉猎了。上影集团应该充分运用积蓄的素材和经验,创作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更丰富完整地展示吴孟超的人生和情怀,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通过艺术手段达到审美价值,产生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黄昌勇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以吴孟超院士为原型拍摄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观看影片之后,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优秀传记作品。
观片前,我也有一些想象,就是面对吴孟超院士,创作团队究竟会怎么拍?看完影片,我觉得整个创作是成功的,影片紧紧地抓住了我,使我这个熟悉吴孟超院士的观众也被影片的叙事所吸引。吴孟超院士人生经历中,有很多故事和事迹,可能都能够成为这部传记片要追踪的内容。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电影,采用了一个横截面,就是他后来在上海建设肝胆中心、攻克科研难关的这一时期,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这个角度的选择构成了影片的主线。同时,在主线之外,又搭建了几重叙事角度,比如说师生关系,医患关系,父女关系,这三个关系围绕着主线展开,构成了影片叙事的丰富性和多元色彩。把一个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科学家的情怀、追求立体呈现出来。这种叙事维度的选择,不同于一般成长性的传记片,同时又非常集中,能抓住观众审美心理。
电影取名《我是医生》,平淡、从容。大部分场景在真实的医院拍摄,而无论是主演还是其他演员,表演上可以说达到了神似,尤其是在手术室的表现非常逼真,有记录的感觉。这是编剧和导演高超的地方,既表现了医生工作的特点,特别是吴孟超院士工作的特点,也表现了充分的生活气息,他既是一个医术很高超的大科学家,又是一个有普通人生活的一面,这就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接近。
影片通过艺术手段达到其审美价值,传达的正能量自然能够产生很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影片聚焦医学领域,但让观众想到我们身边还有更多的科学家,也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们的科学家。影片通过这样的表现,给我们增加了很多看点,它传达的正能量,它赋予的感染力,以及一些矛盾甚至张力,在同类表现英模人物的传记片里很少看到。所以这部影片应该得到更多地推广,让更多的观众来欣赏《我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