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找到了
育才中学13岁失联孩子找到了。今天早晨,这个消息大约又刷爆微博和朋友圈了。孩子没事,大人都松了口气,尤其是他的父母和老师。或许之后,他们真的会对之前的教育方式做一点反思——父母是否真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老师为什么对一名中学生还祭出“不听话就叫你家长来”的千年老梗。但是,在整个事件中,有一位的反思大约永远不会做出。我说的是“语文”——从目前看,造成孩子出走的导火线是“漏做语文作业”,而且报道说,之前孩子也对语文课并无甚兴趣。
语文,你有没有想过,除了数学之外,在小学到大学之前长达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你将是最长情的那一位,但是,为什么你不讨这个孩子的欢喜?
几乎每个接受过正常教育的中国人都有下边的认知:我们人生中邂逅的语文老师有一些并不是对文字以及中国文化怀有深切感情的那一类人,他们之所以执教语文这门学科,或许只是当年随机选择的一个职业方向,甚至有时在选择时并不能自由做主。我认识的一些语文老师,家中甚至连书架都找不到。我问过其中的几位,回答很真实也很无奈:有了书也没时间看,光对付学校的日常教学已经令人筋疲力尽。可见,干这一行的,真未必爱,稻粱谋耳。
作为一个纯种的文科中年人看来,真正的语文教育绝不应该局限于开学初下发的语文课本。文学、音乐、戏剧、电影,一切好玩的、有美感共鸣的题材,都应该是语文课的课标范畴。人潜在的审美是需要外部激发的,我相信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像上边说的那般缤纷,一个人即便骨子里再无文艺天分,也断不致于为之厌恶语文学科,乃至一怒之下离家出走。
中国缺的不是诺贝尔得主,而是好的语文学科设定好的语文老师。在我们的求学阶段,实际上“人文”是以狭义版的“语文”出现的。一个人人文精神的形成,理想化的状态是由优秀的语文老师引导上路后,再由自我不断迭代后完成。当然也谈不上完成,人文教育属于终身教育。一个人的人文气质好坏,不能都怪语文和语文老师,但不可否认,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将永远被我们铭记——而铭记与感恩,构成了人类人文气质的重要部分。
童颜一怒,直奔西湖。他幼小身躯的抗议也只能如此。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是心机boy,经此博弈,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或为之婉约,但“语文”的腔调,不从根子上改变,依然会是那副模样——小时候没发育时不会形容,现在看来,当年学过的语文,其实从内里透出的就是一股浓浓的性冷淡风。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