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滴滴出行、优步之于交通出行方式的变革为典型案例,共享经济的热潮在中国遍地开花。
共享经济标志着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活力释放,在商业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因为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着,但是它的商业逻辑真的变了吗? 它的核心商业“真谛”又是什么? 看清楚这些,或许才不会在创新的路上倒在“坑”里。
理念普及科技变革释放活力
记者:能不能先解释一下,什么才是“共享经济”?
王安宇:什么叫共享经济? 牛津辞典将其描述为具有以下特征的经济体,那就是在该经济体中,一些资产或者是服务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分享,可以收费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免费的形式进行。当今年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或者工具,极大地降低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得许多分享行为显得更加“经济”,从而提高了分享经济的规模和分享对象的范围。
我注意到,这段时间,“零工经济”这个词汇进入人们视野的频次在上升。司机、工程师、设计师、律师和医师等专业人士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从事短期工作,甚至以此为生。这类智力或者专业技能的共享,提高了资源拥有者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效率。经济发展到现在,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参与者日益重视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每个人有很多碎片化时间,这也是资源,甚至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各类共享经济平台或者企业,为这类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极大便利。
记者:在中国,关于共享经济,认知度比较高的领域主要是以优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出行方式,怎么看待共享经济的优势和特色?
卢向华:在2011年,共享经济最早用的是实物共享这个词,讲的是把利用率不高的实物,通过网络分享出去,增加利用资源率。当时更多的分享会放在游艇、飞机、3D打印机上,但是比较小众,所以没有流行。而Uber(优步)等把实物共享扩大到了交通领域等大众市场,供需方的市场很大,教育作用就出来了,一下子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共享经济。
如果说前几年实物共享这一类的共享经济是主体经济的补充,那么现在共享经济已经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这一模式对原有模式的改善和提升是必然的,任何一种商业行为都是对原有商业模式的改善过程,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李玲芳:共享经济是早前就存在的,以前的租书、租录像以及网上P2P分享文件都属于分享经济的范畴。早年没有火起来,也许是因为那种方式或许不是所有人的痛点,而且规模效应不大。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从PC到移动时期,每个人都能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信息搜索和即时通讯,技术发展和智能硬件的普及,促使以前想做但没有做成的共享经济得以实现。
以滴滴、优步为例,以前的需求和供给都没法迅速匹配,但现在,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瞬时匹配并提供地理定位和导航的功能。另外,随着大城市的出行困难程度增加,以及人们对于效率的需求程度与以前不同,共享经济的涌现,消除了人们生活中的痛点。
火在中国共享经济遍地开花
记者:在国内,共享经济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受到追捧?
李玲芳: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系。目前中国的经济处于转型期,有些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比如交通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大家的需求。并且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以前大家觉得公交车很好,现在随着大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人们希望享受更加私密的空间和舒适的方式出行,并且以更低的价格达成交易,所以新的出行方式顺应了人们这样的需求。
其实,类似的需求一直在,只是以
前没有更好的方式去满足。现在出现了这些工具,大家也看到了国外模式的成功,自然会联想到中国市场的机会。从政府层面上,我们讲供给侧改革,服务商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强调C2B、C2M模式,大的宏观环境十分鼓励人们创新,满足需求,同时也要控制成本。另外,国内的资本市场也相当敏锐、发展迅速,对共享经济的兴起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安宇:在国内,共享经济的实践虽然早已有之,但是被政府高度重视也就是近几年的事。2015年11月份,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到要发展共享经济。2016年“两会”的 《政府工作报告》 则提到,“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共享经济被高度重视的背景是什么?中国多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严重依赖于投资扩张而非消费需求的增长。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容易出现产能过剩;过剩产能的存在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可能给金融体系安全带来隐患。第二,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逐步进入需求约束状态,多个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降低购买和使用成本的意愿非常强烈。第三,互联网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尤其是2015年中央政府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为许多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工具。在此背景下,政府希望发展共享经济让闲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拥有者也可以实现转型升级,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经济风险,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应该就是共享经济这两年被关注的部分原因。当然,生活类物品的分享规模变大,也与这些物品的更新换代加快、顾客追求消费性价比、移动网络技术快速进步、智能硬件迅速普及等因素有关。
记者:从微观的层面上说,能为共享经济分类吗?
王安宇:现在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共享经济企业或平台所分享的对象都有什么呢? 主要有两种东西。一种是物质资源,有形的;还有一种是劳动或者是智力资源,是无形的。
物质资源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是汽车和车位的共享,比如优步共享的是汽车。这种汽车共享行为,最近若干年迅速在各国普及开来,先后有各种各样的汽车共享公司出现,包括 Zipcar、Uber、lyft、SideCar、滴滴、e享天开
等。除了车辆共享,还有车位共享。随着人们居住集中度和拥有车辆数量的上升,车位就显得越来越稀缺。在上海等各大城市,开着车找停车位通常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有不少人去整合商务区周边的空余或闲置车位,比如丁丁停车、Justpark等车位共享平台。
另外,还有不少空间共享平台,比如沙发客、Airbnb、比邻空间、创客空间、丫空间等。其中,丫空间是一家活动场地 (空间) 供应平台,为活动组织者提供合适的场地。场地是影响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租金太贵或档期不明确,活动组织者会经常碰到找不到合适场地的问题,直接影响活动举办质量。如果能够高效地利用好闲置空间,有助于活动组织者控制活动成本。通过丫空间,屋主可以把闲置的车库、室内空地、别墅、草坪花园、会议室、客厅等场地出租,获得收益。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物质资源共享行为。
除了有形资源共享,还有更多无形资源共享平台,如猪八戒网、威客网、
InnoCentive、网络电台等。另外,工程师经验、律师服务、教师智慧、厨师技能等劳动、智慧或者技能都可以被共享。经济生活中也自然就出现了这些资源的共享平台。这些平台可以提供供需匹配服务,专业人士就可以依托这些平台很方便地打零工了,同时也降低了需求者使用这些无形资源的成本。
商业逻辑以不变应万变?
记者:优步、滴滴出行的出现,相比传统出租车有优势,但是也对原有的市场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看待这样的矛盾,如何通过协调达到平衡?
卢向华:我认为不用协调。短期来
看,原有的经济主体一定会产生情绪。但长期来看,这是一个自由市场,会在一定时间达到相对的市场平衡。
比如在美国,优步的价格低,但要承担可能的安全问题,这是在价格和服务之间的妥协。在中国,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有了滴滴之后,出租车的份子钱慢慢下降,滴滴的服务拉上去,价格会慢慢上去。未来两者会形成两块差异化的产品,面向用户群不同,或者面向的使用场景不同,比如带小孩的时候,或许会因为安全因素去打出租车,而如果只是年轻夫妇出行,可能会选择更加便宜的滴滴。
李玲芳:在一个市场中,有政府、消费者和服务方,协调与平衡要综合来看对整体社会福利的影响。举个例子,滴滴的出现,在消费者一方,如果在支出水平和安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更快速和方便地出行,他们的福利应该是增加的。对服务方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也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但反过来,它可能会使得传统出租车行业以前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有了这么多车的再利用,究竟是造成拥堵还是减缓拥堵,以及由于第三方网约车司机资质良莠不齐造成的社会安全隐患,这就要对其做全面的估算,以做出合理的建议。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新的进入者和原有利益人群,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博弈。共享经济一定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改善与提升,也会促使传统经济模式的“逆袭”,比如在上海,滴滴出来之后,传统企业也跟上了,出了一个“大众出行”App,这就是新的平衡点。
记者:早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其实共享经济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商业实践在变化,过去少数企业开展的业务,现
在各种各样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到处都是,有没有不变的商业逻辑?
王安宇:这一过程中,国人把经商或者做生意称为“买卖”。这个词生动地诠释了商业逻辑:企业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产品或服务),如果有效解决了目标顾客的困扰或者需求,就意味着企业为顾客创造了价值,顾客就愿意购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也就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千百年的商业史都是如此。这种不变的商业逻辑就是商业本质。
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不变的商业逻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匹配性,也就是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目标顾客的困扰和需求相匹配的程度,就是我们经常所关注的适销对路问题。许多共享经济平台的构建者可能高估了自己对目标顾客需求的理解程度,错误地认为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目标顾客所需要的,这是导致企业失败的第一类常见原因。
第二,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即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和能力
来提供所许诺的产品和服务。只许诺看起来很美的价值主张是不够的,企业必须拥有或者具备整合相应资源的能力。许多创业者可能沉醉于自己想到的所谓“理想解决方案”,却忽视了对自身资源禀赋的审视。这是有很多共享经济平台死掉的另一类原因。
第三,价值 (利益) 分配方案是否
体现了多赢原则。一项商业计划的实施,只靠自身资源是不够的,需要整合他人资源,也就是说需要多个利益相关者一起参与。在此背景下,过去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已经过时了。如果分配机制设计不当,你所整合的资源拥有者就可能不会与你齐心协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你还能让顾客在你平台上共享到什么呢? 所以,价值分配方案要实现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以提高参与各方积极性。这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问题。
记者:变化了的又是什么?王安宇:发生变化的是商业实践形式。比如,现在所出现的很多共享经济业态,其规模在过去并没有这么大,所涉及到的共享物品种类也没有这么多。之所以如此,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些商业实践赖以存在的技术进步了。最近二三十年来,对商业实践影响深远的一个技术就是互联网与现代通讯技术。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顾客的交易成本、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同时使企业获取顾客和提供服务的成本也降低了。这使得许多资源的共享行为显得更加经济了。目前正在兴起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区块链等技术也会极大地改变商业生态,催生出更多共享经济新业态。
比如说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通常必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内同时进行。你要理发,就必须要去理发店,理发师提供服务的过程也就是你消费服务的过程。虚拟现实技术流行开来以后,各位想一想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体验? 比如说旅游服务,现在你想爬山,就必须到现场购票去爬。将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你也许足不出户就能消费爬山服务。这些技术使人类的商业实践变得更加丰富,但是,商业本质不会因此而改变。
记者:如何理解共享经济的商业逻辑? 在变与不变之中,它本身会不会产生妥协?
卢向华:从商业链条来看,共享经济本来应该不是商业味那么浓的事情。现在因为优步和滴滴的出现,使其变得商业味很浓,商业味一旦变浓,就需要商业模式,而且还需要盈利,要去与传统占位者竞争,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了。
举个例子来说,共享经济主要是非标的产品,如Airbnb提供的是民宿,它没法与宾馆、连锁酒店的传统标准相吻合。一旦非标性特别强,一定会导致信任、安全、风险等问题,这些都必需纳入管理中;如果平台不管理,那么肯定是推卸责任。但如果平台来管,也容易一管就死,卖家也有想法。而且用户如果把闲置资源当作标准品进行商业化判断,在交易过程中顾虑会越来越多,共享经济会与其他双边市场没什么两样。
如果前几年大家还持有比较美好的憧憬,在中国,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与原有市场模式正在慢慢趋同,这是比较悲哀的,把本来相对小众的市场发展成主体市场的一部分之后,比如滴滴的模式已经很难说在用C端的闲置资源了,而是转向专车、卖车、试驾等业务,严格来说不算共享经济了。
黑洞显现自由与不确定性的博弈
记者:在整个商业运作的过程中,从业者需要警惕哪些“伪共享经济”?
卢向华:我认为,共享经济一旦商业化,很难保留原先的C2C闲置交换的过程,就会出现几个趋势,很容易成为伪“共享经济”,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首先,现在做共享经济平台的创业者越来越多了,做平台的人完完全全是个商人,考虑如何盈利,抢资源,必然
导致在每个可能的共享细分市场都有大量竞争者。基于人口红利和急剧快速增长的欲望,导致中国竞争的惨烈程度远过于美国,往往容易破坏美好的东西。
再次,共享经济平台要生存、竞争,会发现供需不一定能合理匹配,但任何一个新的平台起来,在供方和需方之间肯定会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如果供方不足,可能平台会自己构建资源,这个时候,共享经济就变成了纯商业模式;如果需求方不足,就会刷单、补贴,很难保证供需双方是闲置资源和能力的交换者。
王安宇:虽然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包括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种,但是,在商业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倚重需求拉动,而不是供给推动。从历史上看,供给推动只有少数企业和少数大佬成功了,比如乔布斯。对普通的共享经济平台创业者来讲,基于目标顾客的困扰和需求设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记者:在谈共享经济的时候,它背后的问题也开始显现,比如政策与共享经济之间的矛盾、自由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博弈、数据信息与人身安全的保障等等,在您看来,如何理解共享经济刀刃的另一面?您觉得哪些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卢向华:实物共享,一开始并没有商业目的,因为是闲置,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现在有了共享经济平台的加入
之后,一方面让信息变得更加透明,让资源池变得更大,这是好事;另一方面,就出现了信任、隐私、监管等问题,也是共享经济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李玲芳:我们也在研究这些共享经济的企业。一方面,共享经济可以化解社会和市场的痛点;另一方面,这种新的形态会让人钻空子,因为政策有滞后性,所以会导致在新的事物出现时,出现良莠不齐的参与者,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Airbnb发生的一件事,外国有一个女孩此前写过一篇文章纪念父亲,他的父亲在Airbnb上租了一间房子,房子的对面有棵树,树下有秋千,但这棵树很古老,他父亲坐在秋千上的时候,树枝断了,他的父亲被砸伤并因此死亡。这个女孩起诉了Airbnb,认为平台没有做到事前提示用户这个安全隐患。这些平台一开始的角色是信息撮合的平台,但在这个过程中,应不应该将责任的范围延展到更多? 兜底的责任谁来承担?比如滴滴和优步,如果专车被撞,到底谁来承担乘客的损失? 这里面的空白到底怎么填补?
在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存在。比如中国和美国的征信系统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可以查到每个人征
信记录,企业可以将其作为背景调查,而中国还有进步的空间。共享经济规模这么大,在准入设置和信息披露方面,是否可以让相关部门和共享经济的平台企业合作,帮助共享经济更好地进行背景调查?
“黑洞”并不可怕,但我们需要优化和不断改进机制设计。比如滴滴最近拟推出“一键报警”,这就是一种改进。优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前的验证和审核,另一种是通过机制设计,让不好的参与者主动选择放弃。其实在后一种优化模式上,这是经济学家可以做的,比如研究有效匹配,研究如何让好的卖家去主动发信号,以区分优劣,帮助平台事前事后去防范风向。
爆发机遇生产领域“痛点”可破
记者:共享经济未来可能会在哪些领域出现爆发? 能举几个例子吗? 哪个领域最看好,为什么?
李玲芳:现在人们的痛点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共享经济的爆发逃不出几个商业指标,比如重复购买率、用户粘性、活跃度、毛利率、网络效应爆发的可能性,等等,综上所述,爆发空间比较大的领域,未来可能集中在医疗、教育和金融方面,这些领域的确是痛点,而且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式去解决。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让信息对称,提高信息匹配效率,以及挖掘使用权的价值。目前我们所说的共享经济主要在消费领域,其实在生产领域也是相同的。比如说,一些工厂不需要买下生产线,可以在外面租用一些过剩的产能,比如说现在淘工厂就会把一些闲置的生产线拿出来共享,而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自己投资。包括云计算的出现,就是把需求放到了云端,云服务商开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峰值下来后,剩下的运算能力和剩余空间就可以给别人共享,创造价值。
共享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切入,还没有消费领域那么普遍,但可能会有更好的利用,通过信息共享、生产力共享的机会,扶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众创空间、创客空间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共享经济的一种模式,创客空间的目标客户是初创企业和小企业,大家共享办公地点和配套资源,很灵活地享受配套服务。现在这种业态应运而生,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的WeWork,现在已经拿到了融资。
王安宇:共享经济在中国虽然存在许多发展机会,但是也面临着诸多制约。比如医疗资源分享的例子在国内已经出现很多。不过,由于体制问题,让更多优秀医生流动起来,被更多病人或者医疗机构分享,目前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医生隶属于医院,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分享,与所在医院的政策密切相关,至少理论上如此。更重要的是,共享经济本质上是闲置或者过剩资源的使用权转让,而国内优质医疗资源总体上是短缺的,大医院常常人满为患。医生的智慧或技能共享,有助于缓解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但现在优质医生资源不过剩,三甲医院优秀医生的日程通常都排得非常满,他们的共享意愿高低,是需要进一步核实的。另外,从本源上讲,共享行为容易在相互信任的人之间展开,而信任目前在中国有所缺失,有效的征信体系还在构建过程中。信任缺乏和约束机制缺失容易导致产业乱象。
卢向华:我一直觉得共享经济应该回到初心。最完美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有一天女儿想做一个泥塑,家里没有做泥塑的工具,你在网上下了一单,用10元钱租了工具,第二天又有个顺路的快递把泥塑工具拿走了。对于资源闲置程度特别高的,通过改善利用率,来改善质量,这些是真正需要用共享经济的地方。
我觉得未来,小众产品或许更能带来共享经济的美好体验。小众意味着很有可能不赚钱,但我更看好基于小众产品交换带动的社交,或者说亚群落的聚合方式。
这段时间,“零工经济”这个词汇进入人们视野的频次在上升。司机、工程师、设计师、律师和医师等专业人士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从事短期工作,甚至以此为生。这类智力或者专业技能的共享,提高了资源拥有者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效率。经济发展到现在,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参与者日益重视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每个人有很多碎片化时间,这也是资源,甚至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各类共享经济平台或者企业,为这类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极大便利。
从商业链条来看,共享经济本来应该不是商业味那么浓的事情。现在因为优步和滴滴这样的“巨无霸”出现,使其变得商业味很浓,商业味一旦变浓,就需要商业模式,而且还需要盈利,要去与传统占位者竞争,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了。
……如果前几年大家还持有比较美好的憧憬,在中国,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与原有市场模式正在慢慢趋同,这是比较悲哀的,把本来相对小众的市场发展成主体市场的一部分之后,严格来说,它就不能算共享经济了。
痛点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共享经济的爆发逃不出几个商业指标,比如重复购买率、用户粘性、活跃度、毛利率、网络效应爆发的可能性,等等,综上所述,爆发空间比较大的领域,未来可能集中在医疗、教育和金融方面,这些领域的确是痛点,而且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式去解决。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