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赫宣布北京获胜时,北京申冬奥代表团成员们欢呼雀跃。CFP
巨头争相入局,资本疯狂竞逐,在这个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小年,中国体育产业“吸睛”也“吸金”。
马云和王健林为“谁更懂足球”别起了苗头,又各自携阿里巴巴和万达集团进军全新体育领域;腾讯、苏宁等行业“大佬”,也纷纷加大力度扩张体育产业版图。短短一年时间里,体育产业基金不断涌现,一批上市公司借势转型,优质体育IP估值水涨船高。体育产业这片曾经的“蓝海”,仿佛一夜之间跃入了大批淘金者。
有人欣喜,视2015年为中国体育产业重生之年,终于等来了久违的春天。亦有人忧心,资本盛宴成就的爆发式崛起,会否给整个行业带来危险泡沫。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政府或市场,已明确体育产业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朝阳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具有潜力大、辐射广、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等特点。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以及大量资本的有力推动,长期“隐藏”在体育事业身后的中国体育产业,已开始在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上飞奔。
群雄争抢“万亿蛋糕”
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这份关于体育产业改革的蓝图中,既提出了“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等量化目标,也不乏“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等改革方案。
政策暖风扑面而来,无尽的市场想象空间摆在眼前,嗅觉敏锐的资本“大佬”们迅速展开一场争抢“万亿蛋糕”的大战。而各方角力的首要焦点,便是位于产业上游且相对稀缺的核心体育资源。
2015年间,万达集团出资4500万欧元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20%的股份、牵头以10.5亿欧元并购瑞士盈方100%股权、以6.5亿美元并购世界铁人公司100%股权。此前已投资广州恒大的阿里巴巴集团,先是新成立阿里体育公司,而后与NCAA达成两年独家战略合作,拿下世俱杯冠名权。
腾讯耗资5亿美元买下未来五年NBA中国网络独播权。乐视以1.1亿美元赢得2017-2020年亚足联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全媒体版权。苏宁以5.23亿元收购江苏舜天足球俱乐部,苏宁云商旗下的PPTV体育以2.5亿欧元将西甲未来五年的版权收入囊中。体奥动力则在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支持下,不仅以80亿元的“天价”拿下未来五年中超联赛的媒体版权,还联合中信资本出资4亿美元购得城市足球集团13%的股份。
如此大手笔地“买买买”,无非是想在起跑阶段圈地盘、卡身位,凭借核心体育资源奠定先发优势。经过一年的“混战”,巨头鼎立、群雄争霸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真正要将5万亿大“蛋糕”吃进嘴里,必须依靠足够的产品和消费,并非简单的“买买买”就能实现。如何围绕重金揽入的核心资源,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和资源价值,对于“热恋”中的资本和体育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冬奥引燃“冰雪经济”
在资本大量涌入的大环境下,北京成功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无疑成为助推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大“爆点”,也为一些尚在找寻细分领域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投资坐标。
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在吉隆坡召开第128次全会,北京以4票优势险胜阿拉木图赢得冬奥会举办权。申奥过程中,“让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与冬季运动”成为北京打动国际奥委会委员的重要砝码。
3亿人参与冬季运动意味着什么?除项目普及和全民健身,还有为冰雪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和推动力。“冬季项目产业化程度高,一套冰球装备、一个雪场就蕴藏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很大。”冬奥会冠军杨扬曾如是说。
据冬奥会举办地北京市和河北省勾画的冰雪体育产业版图,到2022年,产业总额将分别达到400亿元和1000亿元。上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也自信地表示,“3亿人”的目标不仅一定能实现,还能使冬季项目的场地设施、装备、培训等诸多方面,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热门方向。
目前,已有一批上市公司着力布局冬季运动相关领域。万达集团除多个冰雪项目在全国落地外,重金收购盈方很大程度上也是看重其在冬季项目上具有全球领先的市场话语权。可以预见,借着北京申冬奥成功的“东风”,因起步晚、渗透率低而长期发展滞后的中国冰雪体育产业,很可能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大发展的主力军和新的增长点。而一旦将大众对于冰雪运动的热情和市场潜力激活,所形成的消费力量将不会因为冬奥会落幕而终结,被引燃的“冰雪经济”也有望跳出奥运周期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