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32团战士关福才。”电影《百团大战》的首映礼上,94岁的老人响亮地报出部队番号。老兵说,发生在75年前的那场战斗是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经历,他不想也无法忘却。正是为了这永不褪色的记忆,近日,包括《百团大战》《战火中的芭蕾》《诱狼》《开罗宣言》等10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点影片陆续上映。
八一厂演员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刘之冰说:“很多人知道百团大战,但很少有人清楚百团大战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希望年轻人温故那段历史,老一辈怀念那段历史。”在《百团大战》导演宁海强眼中,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更应该重温那段燃情岁月,更应致敬老一辈革命人不可动摇的信仰。也因此,一批主旋律抗战片在商业院线中仍有不灭的生命力。
描绘战争采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若放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论“百团大战”,意义也堪称非凡,它影响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战斗打得气势磅礴,但对电影主创而言,要在111分钟内塑造出战争全景,要营造一种浓缩的历史感,着实是个难题。
《百团大战》的另一位导演张玉中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来概括他们的创作手法。素材选取上,他们在近2000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中选取三场方式、规模各有不同的重要战役:娘子关火车站之战、攻打西营邬阵地、关家垴之战,予以艺术性呈现。“娘子关火车站之战,八路军运用攻坚战对抗日军钢铁之军;攻打西营邬阵地,八路军智取炮楼,解救被俘老百姓;关家垴之战,敌守我攻,八路军没有重火力,打得艰苦而悲壮。”张玉中说,“电影《百团大战》将摄影机放在了战场中间,是一部‘打’出来的战争片。”
除了素材的取舍,影片还用小人物来衬托宏大叙事。在开场用邓超饰演的张自忠战死沙场抓牢观众后,影片继而用其副官姚尚武的遭遇来作为全片叙事线。张玉中说:“在大的战争格局下,彭德怀和左权之间,以及其他人物之间各种感情分分合合,都是突发性的,突然的相见,突然的分离,而且都是生死之交,这种在影片中呈现出的在当时战争背景下的深刻情感,是跟现在银幕上呈现的年轻人之间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非常难得和纯真。”
还原历史讲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作为一段被教科书、传记文学、影视作品记载与再创造过多次的战斗,许多人对百团大战的历史并不陌生。因此,当《百团大战》作为一部献礼片该以怎样的面貌问世,这亦成为外界关心的焦点。“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宁海强透露,他们的创作空间非常大,“这让影片的生命力借助片中的真实人物、虚构人物得以生长,戏剧张力则在史实与虚构、政论与情感的结合中彰显。”
“中国近代史上,抗战的这类题材,实际上是影视创作的富矿,只不过因为有人将之游戏化甚至雷剧化,才让抗战题材陷入尴尬。”宁海强认为,《百团大战》中虽然也有艺术发挥的成分,但在情感和视觉效果做充分的同时,尊重历史依然被放在首要位置。
影片并不回避当时的世界格局,借演员之口说出欧洲战局。在人物刻画上,也不走单一扁平的路线,而是尊重史实,不仅着墨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左权、聂荣臻、贺龙、刘伯承、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方面的蒋介石、李济深、张自忠等也没被忽略。大事做实的基础上,创作者还设立了一组虚构人物:八路军女战士梁山、张自忠将军部下姚尚武、兵工厂老师傅等,以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将虚构人物与历史人物、三场战役与整个故事勾连在一起。在它的引领下,人物性格、命运走向与宏阔的战争场景、紧张的叙事节奏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势必与大银幕前的无数双眼睛和心灵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