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获胜后,在围场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 本报记者 陈龙摄
■本报记者 谢笑添
世上为利益或荣誉之争而毁掉的情谊不少,正如汉密尔顿与罗斯伯格的决裂。少年时代,他们即在卡丁车场彼此赏识,英国人走线凶猛,德国人则风格稳健。“假如他们能身处两支旗鼓相当的车队,或将成为一时瑜亮的挚友与宿敌。”许多车迷曾有过类似的遐想,但现实却没有假如。
昨天的F1中国大奖赛,当两位奔驰车手一扫此前马来西亚站的阴霾包揽前二,不和谐的争执声却反而再度响起。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罗斯伯格指名道姓地苛责队友在领先时压制圈速,导致自己耗费太多精力用于防范身后法拉利车手维泰尔的冲击;而汉密尔顿则收起夺冠后的笑容,苦涩而又无奈地表示,“尼科(罗斯伯格)甚至从未接近过我,而我也没有义务关心他的比赛。”
仅就事件本身而言,罗斯伯格的抱怨未免太过一厢情愿,但英国《镜报》记者拜伦·杨对此的解读却多少有些耐人寻味,“对于驾驶风格沉稳的尼科而言,自然不愿在腹背受敌时尝试超车,但他却无时无刻不渴望着能与队友单独较量。”在过去的一年中,类似的剧情曾一再上演,也成为了关注度持续走跌的F1运动所制造出的为数不多的舆论热点。只是,对于罗、汉二人以及奔驰车队而言,如今的情况已与去年有所不同。
在汉密尔顿看来,由于驾驶风格的巨大差异,他与罗斯伯格间几乎从不共享数据,也很少彼此交流。这意味着,车队利益即是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上赛季,由于引擎研发技术的巨大优势,奔驰车队争冠无虞,随即放开了二人的自由竞争。然而,今年伴随着法拉利车队的复苏,受到严峻挑战的卫冕冠军面临着两难抉择——上赛季汉密尔顿与罗斯伯格间的“撞车”事件早已证明了,“自由竞争”政策的开放需要巨大的积分优势作为资本,但即便如今用一纸禁令使二人回归传统观念中的合作关系,却未必真的能对早已心生嫌隙的他们有所约束。因此,直到现在,奔驰车队管理层本赛季也未对他们的关系有过只言片语的评价或指令。
“法拉利呢?法拉利怎么办?”两周前的马来西亚站赛后,汉密尔顿曾在车队会议上如是询问。事实上,也只有在那个略显失败的周末,德国人与英国人之间没有传出不和谐的声音。而如今,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之后,争议再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若要终止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斗,一场惨痛的失败或许会比车队管理层的任何策略都来得更有效果。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