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亚洲闪耀于斯”,这是仁川亚运会的口号,寓意包容和开放,鼓励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然而,随着各项比赛的推进,尤其是田径场上刮起的一股“黑色旋风”——非洲选手纷纷以“归化”的方式称霸亚洲,这难免让人产生疑问:如此简单粗暴的“多元”给亚洲体育带来的是一次机遇,还是一场冒险?
非洲选手扎堆田径
9秒93,一个名叫奥古诺德的尼日利亚男人在仁川打破了亚洲百米纪录,这枚金牌同时也满足了卡塔尔代表团的虚荣心。听起来有些荒诞,不过在“归化”的名义下,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我一直有种预感,自己会刷新亚洲纪录。”奥古诺德出生在尼日利亚的翁多,2009年加入卡塔尔国籍,随即在短距离项目上与亚洲选手拉开差距——广州,200米与400米双冠;仁川,100米与200米包揽。两届亚运、四枚金牌,“归化”之效益立竿见影。
获得女子3000米障碍赛冠军的巴林选手杰贝特,同样是一个“归化”战略的成功典型,她的家乡在遥远的肯尼亚。此外,女子400米冠军阿德科亚、女子1500米冠军贾马尔也都是巴林阵营中的“非洲兵”。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巴林给了我机会,那里的人们也很支持我。”在贾马尔看来,非洲选手的成绩优于亚洲同行,原因是每天都在坚持刻苦训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
据统计,仁川亚运会上有将近50名“归化”选手,除了密集度最高的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亦能找到他们的身影。以菲律宾男篮为例,丹尼尔与尤金都来自美国,前者的曾外祖母是一名菲律宾移民,而后者没有半点菲律宾血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男篮的“归化”球员张本天杰是地道的中国人,原名张天杰,小时候跟着父母去了日本,后来改变了国籍。
归化标准尺度不一
像张本天杰这样被其他国家“归化”的中国体育人才其实不少,如乒乓球的小山智丽(日本)、排球的小山修加(日本)、射击的张金玲(韩国)、体操的高堰雪梅(日本)等,以中国的优势项目为主。回顾亚运会历史,“归化”现象由来已久,等到了广州亚运会,西亚国家利用非洲“雇佣兵”疯狂“掠夺”奖牌,这种行为已经引起了巨大争议。
今年,亚组委针对篮球推出新政,规定所有“归化”球员除拥有国籍,还须在其所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居住三年以上,否则无法获得参赛资格。如此一来,NBA球星布莱切代表菲律宾征战亚运的愿望泡了汤,而在一年前成为“归化”球员、并且代表中华台北队参加亚锦赛、东亚运动会的戴维斯同样被挡在了门外。
“居住三年以上”的限定条件避免了男篮比赛出现临时拉人的乱象,但这样的政策却没有在其他项目上执行,比如“猫腻”最多的田径。在亚运会INFO系统中可以查询到,巴林的两名金牌选手杰贝特与阿德科亚分别于2013年、2014年从非洲人变成了亚洲人,由于是个人项目,其造成的不公平远远超过了篮球,这是亚组委必须反思的地方。
利弊之争众说纷纭
“我认为这样的比赛不公平,他们个子更高,步伐也更大。”中国选手苏炳添在输掉男子百米大战后,跟法新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就身体条件而言,我们本来就处于劣势。”参加男子1500米的韩国运动员金永俊则抱怨道:“非洲人的加入让比赛变得困难,如果他们不在,我们会取得更好的名次。”
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的观点则是“弊大于利”——“我们应共同努力减少‘归化’选手的引进,如果一个国家一味通过购买的方式,而停止了对于本国运动员的训练,这对于他们的体育是没有好处的。”与之对应的是,亚奥理事会总干事穆萨拉姆表示不必担心,因为他们符合参赛资格的规定,而且“有利于提高亚洲体育的整体水平”。
如何看待“归化”?利弊之争众说纷纭。作为亚奥理事会与亚组委,应该设计更加合理同时令人信服的规则,在尽可能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刺激竞争,提升赛事整体的竞技水平。
文汇报特派记者 黄春宇
(仁川10月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