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讲堂嘉宾朱晓明、俞立中书展对谈拥抱跨界创新
数字化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数字化却是万万不能的
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还有“洋马”马斯克这四大“黑马”在近年来屡以跨界创新获利;而同样以跨界创新之姿横空出世的慕课(MOOC,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大规模开放课程)也让教育界开始思考其反客为主的可能性。8月15日晚,由文汇出版社、文汇讲堂联合主办的“拥抱跨界创新:全球化与移动互联网下中国创新和教育优势”讲座在上海书展第二活动区举行。虽然活动区外人群熙攘喧嚣,但文汇讲堂嘉宾、文汇讲堂新书《全球风景中的中国》作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轻松的跨界对谈更像是一场生动的展示,引导全神贯注沉浸其中的听众对未来憧憬无限。
跨界创新带来更多挑战
跨界创新是好事坏事?朱晓明教授告诉我们,跨界创新整合科技优势,突破老旧模式,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值得关切。数字化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迎接“信息不对称”的挑战,解决“不确定性”时常出现的种种问题,而跨界创新机会自然应运而生。微信风靡、淘宝热销正在于其勇于迎战“信息不对称”,挖掘数据、共享资源,从而赢得受众追捧。朱晓明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珍惜创新,为实现梦想而持续前进。
“朱院长的讲话主题触动我思考慕课是否恰恰是跨界创新的体现”,俞立中一接过话筒便说明自己其实受到了朱晓明的启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肯定也会有影响。”
2013年是中国的“慕课元年”,从5月到8月,国内诸多高校纷纷加入各大慕课联盟。总体上,俞立中认可慕课的发展,“慕课带来四大改变——优势资源均衡共享,学习模式转向主动,培养形式更个性化,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既然“慕课大潮”似乎势不可挡,那么它对教育本质将会构成多大的冲击?俞立中话锋一转,层层解析,“慕课有‘部分替代功能’,将会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但大学对个人素养、能力的培育是慕课恐难替代的。”
“软件将定义一切”
两位嘉宾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又同为高校“掌门人”,故而你来我往,互动热烈。向来走在科技前沿的朱晓明一手拿着平板电脑做出各种精彩演示,一手持着话筒侃侃而谈,颇有“一板在手,天下我有”的气势。他对技术的精通程度及不倦追求让所有在场的年轻人自叹不如,更在现场放出豪言:“软件将定义一切,这是必然趋势。”
朱晓明亲自展示了“Pad,Mac&Cloud:4stepsofteaching”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从课前准备、资料收集、编辑课程到课堂互动,每一步骤都有软件支持,分工明确,精准到位。他上课的每份presentation包括长达数百页的ppt,设计别致,几无重复;且另有视、音频素材佐助,课堂效果极佳。“中欧建有亚洲一流教室,学生按动麦克风即有摄像机对准,方便与在另一地点的教授互动甚至远程对话。”
现场的讲堂听众们被朱晓明院长的presentation所惊艳到,眼看“中欧形象宣传”初获成功,俞立中校长亦“不甘落后”:“朱院长提倡的‘软件为魂’、创新理念需要新锐才俊,而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从刻苦学习中来。上纽大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们提供的教育正是创新人才所需要的。”
朱晓明、俞立中的跨界对谈传递了技术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问题该如何掌握。面对听众“中欧没有人文课程?”的困惑,朱晓明当即在平板电脑上用手指书写“中国书法”,如行云流水,洒脱精美,呈现出中国文化的人文气质。朱教授推荐听众报名中欧艺术人文课程。俞立中也对“未来网上教育是否是主流”的提问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教育不仅仅是网上传播,不仅仅是新技术新媒体。事实上我个人对一些新技术新媒体所引发的社会现象持保留态度——譬如,我觉得‘手机低头族’就是人类自己在消灭自己。”
朱晓明最后的补充总结说得非常贴切:“数字化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数字化是万万不能的。”跨界创新打开了新局面,提供了新可能;然而,人文领域始终有块地方是技术无法简单侵入的。
文/文汇讲堂孔冰欣
摄影文汇报实习生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