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讲读会第三场张维为、苏长和、吴新文感性讲述
邓小平:不打苏联牌也不打美国牌
“演得总体可以,特别是讲话、声音、用词、语音、语调很真很像,但有一点点遗憾,他没有邓小平的眼神。”昨天(8月15日)下午,随着主讲嘉宾、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对当下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演员的点评,书展子单元之一的“望道讲读会”第三场在市社联群言厅内拉开序幕。与前两场的典型学术氛围不同,这是一场关于邓小平思想和个人魅力在具体历史场景中的回忆梳理,张维为以曾任邓小平英文翻译的珍贵经历,和点评嘉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吴新文,从时间、空间以及实践的三重维度,还原了历史转折中一个“活生生”、“只有近距离接触才能感受”却也意志如钢、战略长远的邓小平,阐释了邓小平对今天的中国选择的巨大意义。
个人:演不像的是小平的眼神
主讲嘉宾张维为
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今天,书籍、讲座、纪录片……各种纪念活动纷至沓来,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是纪念大潮中的一个高峰。作为曾经在小平身边工作过的当年的年轻人,传神与否?张维为自然具有发言权。讲座伊始,张维为就谈到了饰演邓小平的演员,他认为什么都好,就是眼神不像。
回忆起邓小平,张维为脑海里常有小平听完汇报,一言不发,坐着抽烟思考片刻的定格场景。“邓小平看上去总体上是一位很淡定、慈祥的老人,但你仔细观察他,观察他讲话,哪怕持续一刻钟,你一定会看到他那种犀利,坚定而又深邃的眼神。”的确,充分体现邓小平智慧和阅历的犀利眼神,对于演员来说是个挑战。
谈及小平丰富的个人魅力,他说,“小平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很本色的人。”当年在外交部工作,张维为有机会听到或翻阅一些邓小平接待外宾的资料,他借纽约时报副总编索尔兹伯里采访副总理万里后出版的回忆书说,邓小平爱打桥牌,输了怎么办呢?当时定下的规矩是要钻桌子。每回邓小平输了,大家就发出豁免权,但小平总是坚持。那位记者书中描述道:“由于邓小平身材矮小,因此每次钻桌子都很顺利。”
战略:他总是关注十年百年后的大事
张维为1983年到1988年在外交部工作,曾多次给邓小平担任英文翻译。和听众分享了诸多生动和珍贵的历史镜头后,张维为以“眼光、思路、清醒、大气”八个字来概括他心目中的邓小平。
让他印象颇深的是邓小平的战略眼光。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政府应该为经济服务”;那年参观大庆时,他还提出要搞一个“24小时开着的计算机中心”,让它“形成一个网”。“当西方政客谈‘一百天内要做什么’的时候,他已经在关注‘一百年内要做什么’了”。张维为感慨:邓小平对问题的聚焦总是能穿透本质。1985年9月,邓小平要接见加纳总统罗林斯,会见前5分钟他听外交部领导汇报,担任那场翻译的张维为听到邓小平问了三个问题:加纳的政局稳定吗?百姓生活有无改善?与西方关系如何?如今这三个问题还是对非洲国家的重要考量。张维为回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纠缠等问题,是常常在邓小平脑海中思考的内容。
吴新文则用西方语汇,认为邓小平是一个“权力意志很强”的政治家,“将历史的重任担在肩上,在关键时刻果断决策,甚至不惧身后可能出现的骂名”,他认为这是一个政治家必备的素质。吴新文借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论文论武都是一把好手”——认为邓小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标准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伟人。
底线: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两个不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各种思潮纷然杂陈之际,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在厘清了如何看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历史问题,明确表示“永远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泽东”后,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中国改革之路。当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世界国家对此都纷纷表示忧虑,其中尤以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最为担心,害怕中国在改革中走向资本主义。
时任邓小平英文翻译的张维为回忆,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会见穆加贝时就解释,“我们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前面,有一个词叫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占主体,不搞两极分化”。张维为认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观,“要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必须将它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锁定在具体的小事情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很多东西只是工具,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最终目的是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让国家富裕起来,让社会主义社会富裕起来。”
邓小平也曾多次提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还在探索”。但张维为注意到,邓小平总是强调两点,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当然公有制的形式可以创新。这是邓小平的底线思维。现在看来,由于坚持了这两条,哪怕探索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地区差别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也可以纠正过来。当穆加贝仍然表示不放心时,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还有强大的国家机器。”
改革:邓小平的稳健模式最成功
点评嘉宾吴新文
在邓小平的话语中,发展社会主义,尤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究竟如何开始,要怎样进行?张维为认为,“这么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其实是一步险棋,大概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能真正做成”。苏联解体,东欧崩溃,很多人担心红旗还能打多久,但邓小平看到的却是中国难得的机遇。
苏联解体才20天,邓小平就开始南巡,要中国抓住机遇,扩大改革开放。当然,与发展社会主义一样,“我们可以对西方开放,对全世界开放,甚至利用外资充实社会主义,但必须守住发展社会主义的底线”。张维为认为,“绝大部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么是小打小闹、技术性地改革调整,要么是走极端,采取休克疗法,但邓小平很早就考虑到根本的问题,他推动的是稳健有效的体制性的改革”。
正如吴新文从哲学角度的论述,“在改革的性质、目标和方向上,邓小平的思路是明确的,有的东西不能改革,比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但改革的策略、手段和步骤则是允许‘摸着石头过河’的,允许犯错误和多元化”,“只要抓住大的本质的东西,细枝末节不重要”。因此,张维为认为,“朝鲜、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导致经济萧条;而苏联、东欧的激进改革模式则完全将旧体制瓦解,最终体制崩溃;只有中国的稳健改革模式在邓小平的指导下,目前看来是最为成功的。”
“邓小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点评嘉宾苏长和
以《中国触动》、《中国震撼》和《中国超越》来作为自己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研究的张维为,昨天也举例论证了邓小平其实是“中国模式”的最早提出者,虽然邓小平坚持认为,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们的经验只能参考,你们要走自己的路”,但是这种改革的思维和策略,仍然为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启示。苏长和由此出发,认为“邓小平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他认为,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都以不同的方式对世界历史产生过启蒙作用。当时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道路对很多亚非拉国家产生了非常多的启蒙作用。“毛泽东是抓住了世界民族独立的时代脉络。”而邓小平,“他抓住了和平与发展的问题,这是世界历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潮流。”苏长和强调,“不是只有中国在改革,其实全世界都在改革,包括发达国家”,而“从整个国家关系和世界的影响出发,如果再往后三十年或者五十年,回过头来看,会发现不仅仅是中国的转折,也是对世界历史的转折”。因此,苏长和认为,“邓小平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主持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
在学者们以历史维度、空间维度解读邓小平思想后,主持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在点评中指出实践维度的生命力,以乌克兰、埃及等国实现所谓美国式民主而导致的现实悲剧,回应了邓小平思想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要在世界的大格局中去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李琪引用邓小平打桥牌时所说的话——“不搞苏联牌也不打美国牌”。
听众在认真听三位嘉宾的演讲
获“最佳提问”的听众和嘉宾们合影
文/文汇讲堂郭彩虹 文汇报李念
编辑/钱家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