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模式是指如果获得成功,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寻找新目标;如果失败也不会沮丧,往往体现出足够的抗压能力,此时即使有负面情绪,也不会影响自身行为,而是重新开始。
■自恋—攻击模式是指人的行为会受到情绪的干扰,往往把精力放在情绪的发泄上,而不是事情本身。
■回避—放弃模式则是指对于成败输赢不够重视,即使赢得竞争也不会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反而会感受到羞耻,因为他(她)想的是“其实我跟大家差不多啊”,如果在竞争中失利,他们则容易选择放弃。
中国学生,尤其是中国女生,相比其他国家的学生,为何被公认为擅长考试?在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第23届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双年会(ISSBD)上,主讲嘉宾之一、匈牙利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匈牙利罗兰大学教授玛塔·傅洛平(MartaFülop)给出了她的答案:无论在社会文化因素还是生物因素上,在应对竞争时,中国学生要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她甚至表示:在基因层面上,中国人都是“天生的战士”!
中国女生更能正确面对竞争
多年来,傅洛平一直致力于研究不同国家大中学生在面对竞争时的应对方式,她发现,面对成败,不同国家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明显不同,不同既来自于不同文化,也和个体差异有关。
“在面对竞争时,人的应对方式往往分为三种:平衡模式、自恋—攻击模式和回避—放弃模式。”在这三种应对竞争的方式中,傅洛平认为平衡模式的态度最为积极,也是最值得提倡的,而中国学生相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容易采用这一种态度,其中中国女生又比男生更加积极、更能抗压。傅洛平提到了不久前上海学生在全球PISA测试中夺魁的例子,认为中国学生对竞争更容易表现出平衡模式的态度,能够积极地面对成败,“并不是说中国男生不够好,而是说中国的女生更能正确面对竞争。事实上,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男生同样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据此,傅洛平还表示,在面对竞争时,每个国家的学生都应该多一些“中国味”。不过,她也提到,虽然中国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能够用平衡模式应对竞争,但中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则表现得相对弱了一些,他们的抗压能力相比其他国家的孩子还没有明显的优势。
中国大中学生抗压能力有明显优势
不久前,傅洛平针对中国、匈牙利两国的高中生及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输赢的自我意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其中中国共有137名高中女生和172名高中男生(平均年龄为16.21岁)、189名大学女生和320名大学男生(平均年龄为20.5岁),匈牙利共有169名高中女生和155名高中男生(平均年龄为17.2岁)、178名大学女生和111名大学男生(平均年龄为22.51岁),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学生在抗压能力上要明显超过匈牙利学生”。在高中生的比较中,对于“胜利的自我意识”,中国学生不如匈牙利学生那么骄傲,但容易感到羞耻和内疚;对于“胜利的行为反应”,匈牙利学生要比中国学生容易表现出“赢了后感到放松,努力程度有所降低”的情绪,而且中国学生在“我依然努力继续提升自己”这一方面也要胜过匈牙利学生;对于“失败的自我意识”,中国学生的嫉妒情绪要低于匈牙利学生,而在难为情、羞耻和内疚这三种情绪中则要明显高过匈牙利学生;对于“失败的情感反应”,中国学生的自卑情感(包括自卑、沮丧、愚蠢、内疚、担心被瞧不起等)则要明显超过匈牙利学生;对于“失败的行为反应”,匈牙利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容易表现出“倾向于放弃”和“失去信心和沉着”的情绪,中国学生则更容易表现出“失败激励了我,让我下次更加努力”、“我会面对它并从中学习”、“保持自信和沉着”、“决定在下次获胜”和“将努力提高自己”等情绪。
基因决定中国人是“天生的战士”
傅洛平认为,不同国家的学生如何应对成功和失败,是同时由社会文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对于不同国家、种族人群的前额叶皮层的多巴胺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在应对竞争时中国人更容易表现出平衡模式,也就是更容易成为不断追求成功的‘战士’,更愿意主动寻找挑战!这一点和很多人印象当中对中国人性格的固有成见不同,比如‘中国人喜欢墨守成规,不善于创新,不愿意挑战’,事实上并非如此”。
究其原因,傅洛平认为,这是由于中国文化抑制了中国人积极应对成败、不断寻找挑战的生理本性,“研究表明,中国人携带的激活多巴胺的基因物质较多,但价值观和传统观念等文化因素的约束让‘天生的战士’没有成为真正的战士!”
在基因层面对不同国家的人群进行应对竞争的研究,傅洛平目前刚刚起步,她表示这将是她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文汇报记者 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