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西班牙马德里的18条公交线路上,一辆辆公交车被刷上了麦家新书的彩印广告,买单的是西语国家第一大出版集团西班牙行星出版集团。这家公司不久前将西语版《解密》纳入其旗下最著名的“命运”书库,首印3万册,发行24个西语国家,并给出12.5%的版税率,这是欧美一线畅销书作家拥有的“身价”。
身在西班牙的麦家日前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他说:“西语文坛对我的看重和赞誉,缘于他们对中国文学、作家还不了解,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这次我很想把《解密》的销量做上去,让他们尝到甜头,这对我个人和中国作家走进西语世界都是有意义的。”
诚如麦家所言,《解密》在海外市场被关注,并不能掩盖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关注度整体较低的现实。能否借助《解密》之“热”,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经纪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是值得业内人士深思的话题。
正规输出机制依然缺席
出人意料,《解密》的“引爆”是由一连串机缘巧合造成的。
2010年,英国汉学博士米欧敏在上海等候返程航班时,走进机场书店买了《解密》和《暗算》两本麦家的小说。碰巧米欧敏的爷爷在二战时期也是一位破译家,于是她开始翻译小说中的章节,初衷是给爷爷看看“中国的破译家都是什么样的”。之后,米欧敏的译稿被大学同学、同为汉学家的蓝诗玲转给企鹅出版集团的编辑,后者颇费周折地找到了麦家的海外版权代理人谭光磊。这才有了《解密》首先被译成英语,成为企鹅蓝登书屋“企鹅经典文库”收入的第一本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其后又被译成西语、法语、俄语等12种语言,并与17家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
麦家的海外版权代理人谭光磊说,他从2009年起代理麦家作品,其间做了很多次输出尝试,也准备了很多专业材料,但都没有成功。他将眼下的成功归功于“等到了合适的引爆点”。但是,倒回去看,《解密》的被“发现”建立在难以复制的幸运和不可控的巧合之上,这恰恰暴露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版权交易市场中正规输出机制的缺席和话语权的薄弱。
专业化对接要管用得多
“卖版权给外国人,说难也不难,就是说服他们,这是好东西。可是要让对方听懂并且接受又谈何容易。”成功将小白的小说《租界》输出了意大利版、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和荷兰文版的九久读书人董事长黄育海说。
国际通行的作品推介方式并不神秘,无非以下几种:在国际书展和版权洽谈会上面对面推介;以电子邮件或纸质印刷品的形式推荐;将作品中的一两章内容翻译成外国文字,请有意的海外版权代理人试读。这些方式学起来都不难,但仅仅“依葫芦画瓢”难以奏效。
原因何在?黄育海举了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例子:几年前,国内一家出版社与海外版权代理公司谈合作,但这家出版社在介绍自己时,一股脑儿托出销售额、利润等数据,甚至滔滔不绝地描述出版社拥有一座多么雄伟的大楼,而这些都是对方不感兴趣的,合作便再无下文。“其实你只需要拿出一张书目,罗列你曾经引进或输出过哪些知名同类作家的作品,就能让对方眼睛一亮。专业化的对接比炫耀10栋大楼要管用得多。”
长久以来,国外书店里难觅中国作品的踪影。有人从读者的角度解释说,西方普通读者对遥远的中国缺乏了解,所以对当代文学不感兴趣。但专家认为这并非是铁板一块,撬动铁板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挖掘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国际化元素。前不久的巴黎书展上,作家毕飞宇的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被法国比基埃出版社看中,推出法文版。毕飞宇从法国人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选择。他说:“这本书在法国人眼里的重点不是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而是我的成长背景。因为西方人对上世纪70年代那一群中国乡村少年的生存模式非常陌生,但又很感兴趣。”
文汇报记者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