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代表团来沪参加第四次沪港金融合作工作会议,并参观上海自贸区。就在短短两天访问的间隙,他特地设晚宴招待沪上知名企业和保险公司首脑。这顿晚饭用意何在?
原来陈家强此行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吸引大型企业设立自保公司后,前往香港注册。
为何香港盯上了自保公司?上海自贸区能否应对竞争,吸引自保公司入驻?
65%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拥有自保公司
全球最大保险经纪公司——韦莱全球自保国际业务部主席马康姆·卡茨·沃特森介绍,截至2013年底,全球共有6342家自保公司,90%以上注册在税率较低的地方,比如百慕大、开曼、根西岛、卢森堡、美国佛蒙特州等地。亚太方面,新加坡有62家。
中国的自保公司目前仅有3家,其中香港注册了2家,内地有1家。值得注意的是,这3家都是中字头的石油企业,即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
全球自保公司每年承保保费规模超过500亿美元。65%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拥有自保公司。设自保公司的好处在于,通过为母公司进行风险承保,能获得承保利润,母公司则能改善现金流或降低外部保费成本和风险总成本,还可通过自保公司进行合法的财务安排。
去年底,保监会发布了我国首份针对自保公司的制度性文件——《关于自保公司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时批准了境内首家自保机构——中石油专属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业,参与了2014年中国石油统保中的责任保险、企业财产保险、石油特殊风险保险、大型油气建设项目工程保险等。开业3个月时间,专属保险公司已开展85单业务,保费收入达1.2亿元。
目前内地大量企业并没有设立自保公司,这意味着未来市场潜力巨大,难怪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盯上了这块“蛋糕”。
国内自保业尚处“初级阶段”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说,美国自保公司的保费规模超过当年市场工商企业保费的30%,我国目前自保公司的保费收入占企业财产险市场总保费的比重则可以忽略不计。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财务公司,目前有174家。
他认为,监管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对于专属自保公司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保监会的定义,考虑到自保公司在我国尚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将自保公司实际限定为纯粹自保,即仅为母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不涉及第三方利益,监管风险较小。
据了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允许成立自保公司,并且有专门针对自保的法律法规,而在中国,保监会尚未出台自保公司业务运营监管的具体政策,自保公司仍按普通财产保险公司进行监管。郝演苏指出,保险监管部门缺乏与银行监管部门的沟通,没有明确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的自保公司监管差异,没有认真分析自保公司与社会公众利益和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人之间的风险隔离关系。而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自贸区不拼“硬功”拼“内力”
未来,如果内地更多大企业有意设立自保公司,那么,注册在上海自贸区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自贸区准备好了吗?
德勤中国税务合伙人祝维纯认为,上海自贸区的优势是“外汇管理便捷,与境外机构发生交易无压力,并有可期待的后续税务及商务政策。但现行的税收政策吸引力较小”。
香港为了吸引自保公司可谓不遗余力,其对自保公司的最低股本和偿付金准备金要求比一般保险公司要低。一般保险公司“须在香港维持不少于其一般保险业务所产生的负债之80%及偿付准备金”,而自保公司则被豁免。香港还专门修订《税务条例》,从2013年4月1日起,专属自保公司离岸业务的利得税下调50%。申请设立更是3个月就能获批。
目前,要比税收优惠等“硬功”,上海自贸区并不具备,因此,只有依靠制度创新,修炼“内力”。
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说,上海鼓励自保公司的集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保公司入驻上海自贸区,可以利用区内的外汇便利化等制度优势,母公司可以统筹不同地域、国内和国际的风险管理,提供适合企业走出去所需要的保障。他还表示,自保公司是保险公司改革的方向之一,上海有条件先行先试。要“积极支持大型企业在自贸区开展自保业务,把海外业务吸引回国”。
■名词解释 什么是自保公司?
通俗点说,就是非保险企业自己设立保险或再保险公司,为自己的经营风险等提供承保业务。
业界的定义是:“一间由非保险企业全资拥有的子公司,目的是为企业部分或所有的可保风险提供保险(或再保险)”或“一间有限目的的持照保险(或再保险)公司,主要经营目的是为自保公司所有者的风险提供保险(或再保险)。”
文汇报记者 陈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