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的严谨、空乘的仪态、演讲者的口才、导游的亲和力……如果说有哪个职业需要将以上这些特质融为一身,那就是科普讲解员。在刚刚结束的第一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员大赛”上,这个被称为“城市科普大使”的小众职业群体走上舞台,秀出自己的风采。让人没想到的是,举办这次比赛的初衷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士气,改变“要求高而待遇不高,意义大但人员流失严重”的局面。
收入偏低,人才流失严重
在10位获奖者中,来自中国航海博物馆的王灵林是唯一的男性专职讲解员。他说自己月收入不到3000元,还是税前。这几年,身边不少女性同事在结婚生子后陆续离开:“不用再休产假,她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提高了。”
市科委科普处调研员杨平说,去年底,市政府同中国科协签订协议,承诺到2015年底,本市公民的科学素质要超过17.24%,这个任务已被列入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升科学素质,主要靠科普。目前,全市290多个科普教育基地共有1300多位专职科普讲解员,对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科学素质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不仅是各科普场馆的代言人,更展示着上海的形象。”杨平说。
而另一方面,杨平听到过许多科普场馆的抱怨,有的馆长甚至半开玩笑地说:“政府努力给讲解员们搞培训、办比赛,职业素质的确提高了,但留住他们的难度也变得更大了。”
科普讲解员的学历并不低,本次参赛的有不少硕士博士。获得金奖的金燕来自上海电影博物馆,拥有法学背景;比赛中,她用5分钟讲解了电影化妆的科技。金燕说,科普讲解员要有亲和力,但同时必须保证讲解的知识百分百准确,她参赛的讲稿是自己写的,通过了专家的审核。实际上,带着观众参观一遍电影馆、领略百年电影史,数万字的讲稿都是她和同事准备的,“这个职业考验人的综合素质,需要积累。”但金燕也承认,讲解员的职业状况的确不尽如人意。
生存状况尴尬,归属感较差
几年前上海组织的一次调研发现,科普讲解员缺少社会认同和职业发展通道,生存状况尴尬,普遍缺乏归属感。杨平说,这种尴尬至今依然存在。同等学历下,科普讲解员的收入和其他行业有不小差距;而在职业前景上,经过多年的努力,1年多前,市科委终于为科普讲解员争取到了属于他们的职称评价体系——可选择“管理工程师”方向参评初、中、高级职称。但真正要评上工程师,依然很不容易。虽然收入不高,但王灵林对自己的职业还是表现出颇高的认同度。他说,讲授海洋、海军的历史和知识,男性有优势。一般情况下,观众在馆里最多逗留1个多小时,但他熟稔于胸的讲稿足够滔滔不绝六七个小时。
虽然有讲解员辞职离开,但很多人还是选择留下来,且真心喜欢这份工作,“有时候,听到观众的掌声和一句感谢我就很满足。”
杨平说,科普的商业味很淡,公益色彩很浓,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讲解员的境遇。实际上,不仅是讲解员,科普工作者群体的生产状况都比较尴尬。情况当然也在改变。据他介绍,今年晚些时候,第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员比赛将在北京举行,上海赛事的优胜者将前往参赛:“国家正越来越重视科普讲解员,我希望社会对这个群体投入更多关注和鼓励。”
文汇报首席记者 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