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15日发布一季度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受GDP增长预期下调和产业调整发展影响。市场分化加剧,一线城市“房冷地热”现象突出。针对相关问题,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负责人、中国土地规划勘测院地价所所长赵松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楼、地间影响需传导期
关键要分析清楚当前“房冷”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是个别楼盘营销策略,还是市场整体行情;是形成断崖式深跌,还是逐步降温
拐点不会出现得这么快
经过十几年高速增长,我国楼市确实该随着经济降速、调整而降温,但降温、降价不代表“崩盘”,价格小幅波动应该是正常市场常态
部分城市地价或止涨回落
预计房地产调控将延续市场化机制主导,落实分类调控。预计商业、住宅用地价格上涨态势或将进一步缓和,工业地价持续上涨
关键是要相信市场化
记者:为什么说城市地产市场呈“分化”、“去化”格局?
赵松:今年以来,中央政府进一步明确深化改革、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房地产领域双向调控、差别化调控、长效机制建设等更加契合市场规律,加之房地产税立法、不动产统一登记推进的间接影响,有助于形成理性预期。地方层面,产业结构调整、自主调控市场等政策性因素综合影响,区域和城市地价分化日趋明显。
对住宅地价而言,一方面,部分人口增长缓慢、商品房库存高、消化周期长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有所回落,地价水平涨幅收窄,甚至出现下降迹象;另一方面,部分房价上涨较快一线城市和区域热点城市,通过推广自住型商品房、限制预售等措施加大调控力度,加之2013年四季度部分城市调控收紧新政持续发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需求,市场进入观望期。
记者:“房冷地热”说明什么?
赵松:房屋和土地市场买卖双方是不同群体。楼市与地市“时间差”是很正常的,二者间的影响要一个传导期。就目前情况而言,关键要分析清楚当前“房冷”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是个别楼盘营销策略,还是市场整体行情;是形成断崖式深跌,还是逐步降温。新一届政府强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妨继续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培育更加理性规范的市场环境。
价格小幅波动是常态
记者:相关专家研判认为,开发商需以价换量快速回笼资金,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渐浓,拐点或将形成。拐点在眼前吗,怎么看“崩盘论”?
赵松:一季度地价变化一大特点是上涨态势放缓趋稳,综合地价环比涨幅在连续7个季度后首次收窄,虽然收窄幅度还比较微弱,但仍值得关注,其原因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信贷规模增速趋缓及部分城市市场调整密切相关。
如果楼市真出现“拐点”,将在未来一两个季度后全面传导至土地市场,进而反应在地价信号中。至于拐点是否就在眼前,我觉得整体而言,尚不会出现得这么快。经过十几年高速增长,我国楼市确实该随着经济降速、调整而降温,但降温、降价不代表“崩盘”,价格小幅波动应该是正常市场常态。主观上,恐怕多数人不会希望中国不动产市场像当年日本那样出现致命性“崩盘”;客观上,刚需仍然旺盛的区域热点城市强大的内在支撑还会持续一段时期。
记者:您担心的是什么?
赵松:我倒是担心两种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闲不住”,等不得市场的自发调节,又要急于出手救市,非把小“泡沫”炒成大“泡泡”不可;二是舆论盲目跟风,把点上的问题炒成面上的问题,进而形成强大的“市场预期”,催动市场的大幅波动。所以,正如我们报告中分析“对市场中的量价信号、预期变化,既要敏感跟踪又要全面、理性解读、审慎应对,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我认为,在当前的复杂形式下,这一点很重要。
下一步强化分类调控
记者:您多次强调,对宏观经济而言,工业地价变化尤其值得关注,这方面有什么信号?
赵松:在全国商业、住宅地价减速上涨同时,工业地价增速继续低位上扬,这也是本季度特点之一。工业地价上涨通常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成本因素,如征地拆迁成本提升,刚性推高土地取得成本。二是市场因素,如供需矛盾加剧、市场竞争活跃等。
随着GDP论英雄模式逐步改变,农民土地财产价值显化以及供地规模、结构调整,长期被“压制”的工业地价终将理性回升。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这正是全国工业地价整体持续温和上涨的主要原因。
记者:怎么预期今后一个阶段地价及地产市场走势?
赵松:2014年二季度,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依然存在。预计房地产调控将延续市场化机制主导,落实分类调控。预计商业、住宅用地价格上涨态势或将进一步缓和,工业地价持续上涨;城市间分化趋势进一步确立,部分城市地价或将止涨回落。
当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叠加影响,对市场量价信号、预期变化,既要敏感跟踪又要理性解读、审慎应对,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下一步要强化分类调控,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