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源自日本的“断舍离”风潮,还是借助社交媒体传播的“100ThingChallenge”测试,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当下,人们对“简单生活”的诉求,正重归主流。
格雷厄姆·希尔是美国的一位科技企业家,创业成功后,他卖掉了自己的公司,积累了“原来想都不敢想的财富”。凭借这笔资产,希尔在西雅图国会山地区购买了一幢330平方米的4层“豪宅”,还购置了高级沙发、音响设备和一辆涡轮增压轿车。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对物质享受变得越来越麻木,房子和物品成了他的“新雇主”,打理维护这种“高端生活”,消耗了他大量精力。
痛定思痛、改弦更张之后,希尔现在住进了一间约40平方米的“零居室”,床铺可折叠到墙上,餐桌可伸缩,连一张CD或DVD都没有,藏书也锐减到此前的十分之一。但希尔却说:“我拥有的东西更少了,但我有了更多的享受。我的空间很小,我的生活很大。”
希尔的生活轨迹更像当下世界的缩影。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便捷,但我们的日常生活却没有因此变得更为轻松,反而感觉比以前更为复杂--就连最简单的为不同智能终端充电这件事情,也会因为要在一团数据线中找到对应接口的那一条,而变得充满挑战。至于信息过载导致的选择困难,更是成为普通人的极大困扰。像希尔那样感觉到“物品常常在占据物理空间的同时挤占精神空间”的人,正在一点一点增加,无论是源自日本的“断舍离”风潮,还是借助社交媒体传播的“100ThingChal l enge”测试,对简单生活的诉求,正重归主流。
从思想到实践的“断舍离”
近日,一篇名为《断舍离:通向自由的26个舍弃》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内广为转发。“断舍离”作为一个新词,引起了很多普通人的共鸣。这篇文章表示,只有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舍弃对物质的迷恋,才能通向自由。
断舍离的发明者山下英子在大学期间练习瑜伽,并从中悟到了“断行、舍行、离行”的修行哲学。随后,她便开始将这种思想运用与实际生活,从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纳入手,改变意识,脱离对物欲的执念。如今,山下英子有一个独特的新头衔:杂物管理咨询师。通过杂物管理的切口,她将断舍离的思想传达给更多人。
所谓断,是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是割舍既有的东西,顺从自己的内心。离,则是放开“多就是好”的执念。断舍离的信奉者认为,唯有抛弃冗杂的物念,过上简单的生活,才有单纯的快乐和幸福。
一开始,断舍离是一场思维的“体操”,通过自我告诫,实现节欲的目的。但在发展之中,山下英子发展出一套实践方法。
感知断舍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收纳。山下英子的厨房内,常用厨具就放在一个没有隔断的抽屉里,很多小物件没有盖子和橡皮筋,多数存储空间都留有三分余地。身体力行之余,山下英子还将这套收纳方法向身边人推广。四十多岁的直子厨房原本混乱不堪,山下英子劝她将厨房当做掌管生命的重要场所,将无用的东西清理后,厨房一下子敞亮整洁了。
但山下英子强调,断舍离并不能和收纳画上等号,其核心是通过收拾的课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白领王丽萍是断舍离的笃行者。她告诉记者,2年前,她在日本留学时接触到断舍离的思想,回国后,她按此规制自己的新家。每次到商场,对某件商品动心了,她都会“在脑子里再用断舍离的方式盘算一下,问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大概2/3的商品,在仔细思考之后,都放弃了购买。
“如今,我家里的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常用的物件也都齐备了。”她表示,“我并没有刻意去回避买什么,碰到喜欢的东西,即便很贵,我也会买,前提就是真正需要。”起初,王丽萍的朋友不太理解她的做法,现在,她的行为已经开始影响身边人。
“真正的抛弃物念都不是凭空想像的。只有不断去做,持续地体会,才能发现自己的内心。”王丽萍的同事章晶说,“断舍离其实就是从思想到实践,逐步认识真正的自己。”
避免迷失在物欲之中
希尔说,购置豪宅之后,他专门雇佣了一个叫塞文的人来担任私人采购员,购置家庭所需。但这场购置,却成为一场“败物狂潮”,太多不甚需要的东西涌进家里,很快,草坪要割,排水沟要清理,地板要吸尘,汽车要上保险,琐事纷至沓来,他自己,成了新居的“奴隶”。希尔介绍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者对32个洛杉矶中产家庭的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母亲在处理家庭物品时,荷尔蒙都会飙升。75%的家庭无法将汽车停入车库,因为车库里堆积着各种杂物。虽然美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60年前的3倍,人们的“蜗居”感却不减反增。在希尔看来,一切都是消费成为消耗之后,带来的弊端。
和希尔的经历类似,康明(化名)是国内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不断积累财富,也将收入大部分用于购买书籍和黑胶唱片。“这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有时候一买就是几千几万元,但还是乐此不疲。”康明表示,“忽然有一天,我发现300平方米的房子里再也放不下一箱书和唱片了,想再去整理、收拾,也提不起半点兴趣。”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断舍离的理念。陈翀在一家金融机构任职,虽然收入可观,每月的开销也超过万元。“我也知道清心寡欲是很好的状态,但身在圈子内,很难不顾及他人的眼光。”陈翀说,大家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是圈子内的共同话题,一旦主动疏离,马上就会落伍,逐渐就从圈子里淡出了。“人的生活也不完全是自己能决定的,断舍离可能还是长期目标。”她无奈地表示,“唯一能确定的是,要尽可能避免迷失在物欲之中。消费不能变成消耗。”
文汇报记者 傅盛裕 插图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