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嘉宾:
肖焕禹 上海体育学院 教授
陆小聪 上海大学 教授
顾晓鸣 复旦大学 教授
陈玉忠 上海体育学院 教授
思时机,找准最佳节点
陆小聪:
申办奥运会,时机很重要。应该看到,很多城市申办奥运会的同时,也有一些城市退出了申办的行列。举例来说,德国曾经有五座城市争相提出申办2012年奥运会,包括汉堡和杜塞尔多夫等名城。而这次申办2024年奥运会,德国慕尼黑和汉堡则先后退出了申奥行列,理由不尽相同。但反映出对申办奥运与城市发展意义的理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其实,申奥的意义并不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如果上海申办2028年奥运会,我们需要弄明白,那时的上海将成为什么样的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将呈现怎样的形态和水平,主办奥运会对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又具有什么意义。
顾晓鸣:
申奥的一大前提是,不管哪一年举办奥运会,那时的中国会是什么面貌?上海又是什么面貌?对于这个未来,我们又会有怎样的预期与心态?
找到最佳的节点,与申办奥运相吻合,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用意向式的管理模式,有充分的情景展望和漫长的前策划过程。可以找各行各业的人来几场“头脑风暴”,对未来某个时间点做出大胆设想,研究中国在下一个阶段,社会发展究竟会达到什么程度。
肖焕禹:
的确,2028年时,上海到底需不需要奥运会这样的大型体育活动以帮助自身发展?需不需要奥运会这样一个商机?又是否还需借助奥运会来推动上海的城市建设?这些都应该在申办之前有所展望。
思诉求,客观评估利弊
肖焕禹:
申办奥运会,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机构,不断考证、调研申奥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更客观、真实地评估利与弊。
陆小聪:
奥运会对任何城市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有时我们容易过分放大其价值。
从硬件、基础设施来讲,上海是非常有能力去申奥的,但举办奥运会需要财政、人力和环境等方面的巨大投入。有种观点认为,举办奥运会能促进城市转型、文明进步和市民素质的提高。然而,如果人们还在被交通、住房和医疗等民生问题所困扰的话,那么16天的奥运会对这些方面的促进恐怕比较有限。这也是部分市民不支持申办的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是否应该申奥,我们不必急于下结论,而是要充分厘清得失利弊。这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们希望上海成为既拥有多元文化、又有高度凝聚力;既有经济发展活力、又有井然的社会秩序;既快速发展,又适宜居住的国际大都市。那么申办奥运会对实现这一城市发展目标究竟具有哪些特殊的实际意义,这是我们在申办之前必须考虑清楚的重要问题。
顾晓鸣:
短期内,中国可能只能有一次举办奥运会的机会,所以应该慎重选择。在和平时期,城市需要大型活动来推动发展,但申奥的过程也是协调各种利益集团的过程。是否可以考虑设一个“体育自贸区”,很好地去协调各个方面,就申奥展开前期策划。
英国人的青年文化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所以他们在伦敦奥运会上提出了“体育走向青年”的概念。我认为,如果能按照中西合璧的思路发展,在中国这么多城市里,上海是最有机会成为奥运会举办地的城市之一。
思内涵,挖掘文化特色
陈玉忠: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曾说,上海很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以上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独特影响力,是有资格申办奥运会的。
不过,如果上海要办奥运会,必须是与北京奥运会明显不同的。做不到这点,外界对其认可程度将大打折扣。上海有自己的海派文化,这可以成为奥运会的文化特质,成为突破口。我们要把这种特质挖掘出来,让世人感到上海文化的独特性,否则就会沦为没有个性的奥运会,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顾晓鸣:
现在不是一个需要出名的年代,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上海申奥,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上海?
申办奥运会,应该在一个比较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去思考,如体育文化、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等等。2020年至2030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对体育运动的诉求会迎来大爆发。一些新兴运动表面上很时尚,其实是传统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翻版。上海若在2028年举办奥运会,就正好是在世界民间体育诉求爆发的当口。
那么,一旦提出申办,宣传片怎么拍?开幕式怎么做?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蕴含着中国式智慧,从健身方式、饮食、养生等,都是非常值得传承和呈现给世界的,这些或许是很好的素材。
奥运绝不是简单的体育赛事,而是人类以身体为媒介的一次大交流。在这个“体媒体”的时代,体育活动已变成了广义的传播活动之一,上海如果真想办好一届奥运,就得在观念以及行为上对一切问题做好准备。 本报见习记者 谢笑添
文汇报记者 谷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