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时节,松江区叶榭镇徐姚村农副主任顾庆锋“忙到头疼”。家庭农场粮食丰收,本该是全村同庆的好事,但顾庆锋每天却为了替农场排“日程表”而苦恼。
原来,收割后的稻谷需要烘干,但苦于烘干设备有限,各村都要按计划排队。每一户家庭农场都想先收割、烘干,压力就到了顾庆锋身上。“村里的水稻正常收割大概35天,因为怕割下来赶不及烘,一直等着,最终大概要50天左右。”他说,不少家庭农场都出现了“收割机等着烘干机”的现象,农场担心影响粮食收购,还怕耽搁套种麦子的进度。
机械化运作、集约化管理的家庭农场在释放生产力的同时,也遭遇了一些问题,收获时节的农机配套吃紧就是其中之一。什么规模的家庭农场才算适度?如何协调生产与服务配套之间的关系?松江也在探索。
农场心急烘干,政府统筹求平衡
“有时候看到农民真的感到心酸。”顾庆锋说,去年村里有一户农场主,因为急于烘干,却没排到进度,只能把谷子摊在马路上晒干,“一场暴雨过后,晒了3天的谷子全湿透了。”不仅如此,由于担心盗窃、怕车辆碾压,很多农民备个雨棚,在马路边一坐就是一天。
但记者向松江区农委负责人求证烘干之难时,得到的却是另一种回复。“每个家庭农场都希望快点收割、烘干,最好一周内全部完成。”负责人表示,“但从往年的情况和试验结果来看,按照目前的烘干能力,区里可以完成全年的烘干任务。”
他介绍说,11月中旬,西风起后,谷子湿度降低,烘干效率就会提高,每天能烘干三四次。“从整个区的角度来说,不仅不会耽搁粮食收购,机械的利用率还提高了。”
就单个家庭农场而言,收割、烘干是燃眉之急,但从全区的面上来看,统筹的困难并不太大。眼下,在按计划排定全区烘干进度的同时,松江也在提升烘干设备的运能,最终目标是提升到每次2500吨左右。
粮食烘干问题只是家庭农场成规模后遭遇瓶颈的一个缩影。如何在满足每户农场具体需求的同时,尽可能保证资源的有效运转,考验的是制度设计的能力。
在家庭农场成立之初,由于产量提升较快,有农户提出要专辟土地建造晒场、仓库。“考虑到占地多、造价高、利用率低,这个想法当时就被否决了。”松江农委负责人表示,每户农场的实际需求都要好好重视,但点面之间要有平衡,尽可能保障总体的公平,效率的提升才可以持续。
此外,松江区农委还制定了“三三制”原则,家庭农场执行每年三分之一土地深翻、三分之一土地种植绿肥、三分之一套种麦子的规定。根据全区统筹,轮到种麦的家庭农场,可享水稻率先收割、烘干的便利。
生产有了规模统筹,点面之间才能平衡。
不搞过大规模,避免扩张后遗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提到一个现象,松江家庭农场发展六七年来,平均规模并未急速扩张,而是处于一种渐进的拓展之中。
这是因为,家庭农场制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意识到,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不仅关乎农耕与土地,还与城乡发展的背景相关。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非农充分就业,成为规划家庭农场数量及规模的重要前提。陈锡文表示:“只有在进城农民有了更稳定的就业、更高的收入,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条件下,农民才会愿意把土地稳定地流转出来。”家庭农场也才有可能实现更大的扩容。
事实上,松江在统筹农业与非农劳动力、一产与二三产、乡村与城市等问题上,经过了通盘考虑。
由于松江横跨浦江两岸,浦南地区基本农田占全区的65.5%,浦南务农、浦北发展二、三产业的格局早已确立。为推进少人力、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在浦南扎根,松江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南劳北上”,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民非农就业,对企业安置浦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按每年每人2000元给予补贴。对浦南地区跨区域非农就业的农民,每人每月给予200元交通就餐补贴。
在腾空农地与人力之后,根据实地资源禀赋,划定100-150亩的家庭农场规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针对松江家庭农场的调研报告显示,在规划时,家庭农场刻意回避了急速扩张的可能性:不搞公司农场,以免逐利性使农业形态和种植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不搞过大规模,避免政府财政补贴过多,经营风险加大;确立以夫妻为主、农忙时雇工的经营规模,使土地经营愈加精细。
“家庭农场的规模适度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农地经营规模的变化,既是一个技术演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变迁的过程,不能只由效率这一个指标来确定。”陈锡文一席话,概括了家庭农场创生以来的发展思路,也为寻求规模变化指明了方向。
松江农委负责人坦言,松江开展家庭农场至今,仍旧面临着劳动力如何转移、农民保障如何解决等问题。这些,都要逐步置于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才不会导致规模的失衡、失序。 本报记者 傅盛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