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全3卷),刘余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
《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刘余莉教授在电视台、学习强国和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关于《群书治要》的讲座精选整理而成,一共80余讲。
全书分为君道、修身、为政三卷。作者结合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以及领导工作的特点,对《群书治要》中的经典章句进行了细致讲解,从中精选了300多句精言要论,深入讲解了《群书治要》中关于修身治国的智慧精华,引导领导干部了解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方法,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掌握领导艺术和方法,学会管人、选人、用人。
《群书治要》由唐太宗于贞观之初下令编辑。鉴于前隋灭亡之失,唐太宗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千方百计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于是令魏徵、虞世南、褚遂亮、萧德言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繁择精,从唐朝之前的典籍中撷取六经、四史和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编纂约50万字的《群书治要》。魏徵在序文中称之“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的格局出现了微妙变动。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将要走向何方,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走下去,表达了较之以往更为浓厚的兴趣。尽管这种兴趣里面仍然裹挟着大量批判和质疑,但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西方社会也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中国成功背后的答案。
与西方社会表现出的困惑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制度,是能够确保我们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
读懂中国,首先应该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蕴藏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之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这不仅要立足当下的伟大实践,也要深入孕育中国共产党成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其生生不息且日新又新的古老智慧。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所蕴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的最佳体现。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民本思想,可以更好理解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可以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提供历史借鉴。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史子集浩如烟海,百家理论众说纷纭,要从诸多经典中迅速领略其思想精华,实属不易。幸有《群书治要》重现于世,可使读者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群书治要》中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子》)、“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六韬》),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群书治要》中的“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政要论》)、“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傅子》),证明了“打铁必须自身硬”是来自历史经验的重要论断。
《群书治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傅子》)、“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周书》),对于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号召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群书治要》中的“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管子》)、“古之所与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也”(《汉书五》)、“负且乘,致寇至”(《周易》),有助于领导干部深刻地理解“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道理。
由此可见,《群书治要》不仅是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理论基础,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泉。
从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及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制度建设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学习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群书治要》,古镜今鉴,古为今用,有助于人们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牢记使命。
作者:高庆成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