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嘈切切错杂弹》 莫砺锋 陶友红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年8月版)
听朋友说,莫砺锋教授又出新著,但此新书有点特别,不是关于杜甫、苏轼、朱熹的,也与唐诗宋词无关,是他与妻子陶友红合著的一本书,这倒激发了我想一睹为快的兴致。莫砺锋教授的书,不难看到,但陶友红大姐的文字比较少见,而她当年的办公室就在我的隔壁,她那爽朗的笑声往往会给沉闷的机关走廊里带来难得而久违的一丝清凉,还有轻松。
拿到了这本唤做《嘈嘈切切错杂弹》装帧设计颇为精心雅致的书,先翻看两人关于此书的后记,再细读书中文字,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应该说,这是一对年至古稀的知识分子对生活点滴的真实记录,这是一对归隐书林淡泊名利妇唱夫随者的“浮生六记”,这是一对不愿苟且活得真实、精神世界饱满丰盈的夫妇举案齐眉的“两地书”。
人的记忆往往是被修正的,人的目光也是不断被调整的,人虽然健忘,却毕竟是一定时空、一定环境中的人。莫砺锋来自苏州,本来有着切实而具体的大学梦,但时代的捉弄使他与大学几乎失之交臂,幸亏有了高考制度的恢复,莫砺锋才得以重新开始求学之路,投身到了程千帆教授门下。看莫砺锋教授的文字,回忆苏州的中学时代,不遗余力为同代人的书稿写序。陶友红也曾到乡下,后来进了工厂,也是时代的机遇和命运的垂青,她考入了南师大中文系,她提到了家庭受到冲击之后,她带着弟弟到好朋友金磊家躲藏的往事,提到了“爸爸给我买花戴”的“城南旧事”。如若没有改革开放的洪流,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莫砺锋与陶友红相逢在南京,结缘在鼓楼的概率就很小了。在此背景下,难怪陶友红大姐在写给夫君的信中,提到了邓小平的逝世给大家带来的悲伤。
价值观的大致相同,所学专业的心心相印,使得莫砺锋与陶友红的爱情生活丰富而精彩,虽然不乏柴米油盐的碎屑,虽然常有为了生活为了学术的不断别离,但这样的别离却使得小小三口之家溢满了别样的温情。莫砺锋赴美游学做访问学者,莫砺锋到韩国、中国台湾讲学,如此别离,几多相思,陶友红在家既要上班又要照顾辅导女儿莫杞,但再苦再累,一旦家书来临,那真是一个小家莫大的快乐时光啊。陶友红说,若打电话,十块钱只能说三分钟话,还是写信来得实惠呢。陶友红提到自己读了《日落九世纪》,就宦竖祸国问题与莫砺锋探讨,莫砺锋也说到了大概是岳父大人说不要记许多东西查找工具书即可的观点,莫砺锋斥之为荒谬绝伦。莫砺锋还劝说陶友红莫学陶渊明,陶渊明不可学,但可以读读《滑稽列传》,可以学学东方朔,机关里的事情,要看淡,要放得下,夫妻家常话,读来都是多么的真切而实在啊。
《嘈嘈切切错杂弹》中,不管是夫妻两人的独立文章,还是两人的书信往来,都充满了浓浓的真情,也显出了一代学人的较真与可爱。莫砺锋夫妇到黄土高原寻寻觅觅找到了羌村,这个偏僻村落曾经留下过杜甫的踪迹,夫妇在此为诗圣鞠躬致敬,令人感怀。莫砺锋教授到了海南,也是吃尽苦头,去找苏轼留下的踪迹,他想把自己的《漫话东坡》送给当地,但遍寻无人,只好让一小姑娘代为转交,细节感人。莫砺锋教授不同意舒芜就沈祖棻有关诗词的强作解人,起而反驳;他针对有人说陶渊明的不懂音律也不以为然;对严蕊与关盼盼这两位名女人的两桩公案,莫砺锋教授详细论辩,正本清源。他拜访辛弃疾的墓园,他为蔡邕的遭遇大鸣不平,他对沈祖棻与陶芸两位师母的持平之论,还有他就桃花源与瓦尔登湖的比较,每每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陶友红大姐提前退休已经近20年了。从书中看到他们的雅致而有趣的生活消息,看到他们彼此切磋琢磨学问的夫唱妇随,真心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作者:雷雨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金久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