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包罗万象》 [英]埃德·扬著 郑 李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7月版)
对于形态微小、构造简单、要在高倍数显微镜下才能看清面貌的微生物,我们看似熟悉实则陌生。我们知道它们藏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消化等生命运作过程,但对它们到底产生多大的作用,却并不完全清楚,甚至认为它们可有可无。
也许这正是英国科学记者埃德·扬专门撰写一本《我包罗万象》来介绍微生物知识的原因。埃德·扬致力于科普知识传播工作,在《我包罗万象》这本书里,他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大众系统介绍微生物知识,让大家重新认识微生物在动物的生命运行机制中都扮演了哪些重要角色,了解微生物这个数量庞大、与人类既合作又竞争的共生盟友。
1675年,好奇的荷兰人安东尼·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在雨水中发现了细菌,开启了人类认识和研究微生物的开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逐渐认识到,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人体内。因为微生物的存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算上人体内包含的大量微生物的话,“我”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生态系统。
与人类相比,微生物几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它们凭借强大的生存本领通过了几十亿年地球环境的考验,单看它们对生命运行过程的影响,就超出我们的想象。实际上,婴儿通过妈妈的产道出生时,首先就会被产道中的微生物定植到体内。也就是说,婴儿出生与世界的第一次交互,就发生在微生物层面。科学家已经在母乳里识别出了200多种简称HMO的人乳低聚糖。HMO的奇怪之处在于,婴儿根本不能消化它们。那母乳中为什么要提供这么多的HMO呢?原来是给婴儿肠道中的“婴儿双歧杆菌”这种特定的微生物吃的。婴儿双歧杆菌能够消化母乳提供的HMO,而后释放出短链脂肪酸来喂养婴儿的肠道细胞,最终让婴儿受益。另外,HMO还可以吸引病原体,降低病原体对婴儿的感染几率,为婴儿多提供一道免疫防御机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自然界生命运行机制的神奇,以及母乳喂养的科学性。
当科学家们逐渐解开微生物对人体的作用时,难免会产生应用其改善医疗方案的冲动。但实验环境下可以控制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限,而人体的实际环境却又过于复杂,很难避免多方面因素的干扰。虽说因为有了微生物,可以认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不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又让每个人实实在在地成为一座与众不同的孤岛,给医学应用带来更多挑战。或许在我们与微生物的共生互动之中,正能体现本书的主旨,证明人类从不孤单: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作者:雾凇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金久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