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时期的陈赓
黄埔军校第一期有600多学生,而陈赓却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这不是当时学校领导人封的,是被学生们所公认的。当时人们中流传着个顺口溜:“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这不仅肯定了他们“三杰”的地位,还说出了他们的特点。
▲”黄埔三杰“中的另两杰:蒋先云(左)、贺衷寒
1924年1 1月底,在军校学习了7个月的陈赓,以优异成绩毕了业。此后被留校任第二期入伍生连连长、第三期本科副队长。这时盘踞于广东省东江地区的陈炯明部队叛变,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东征军,分三路讨伐陈炯明叛军。陈赓根据中共的指示,积极参加了革命军的第一次东征。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东征军上下感到无比悲痛。但此时在广州等地的军阀们却觉得机会来临,滇军、桂军的头领们,纠合其他军阀和北洋军阀代表,在香港密谋后,在广州发动叛乱,控制了广州市区。广东革命政府被迫退到黄埔港。
为了扭转危局,廖仲恺于5月13日奔赴汕头,与蒋介石、周恩来和苏联派来的黄埔军校顾问加仑将军会商,决定东征军停止进军,返回广州平叛。
为了摸清敌情,革命军派陈赓先行化装进广州侦察。当时广州已被反动军阀部队控制,作为湖南人到广州去搞秘密活动,极易暴露身份,是极其危险的行为。但是身为共产党员的陈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了。
他脱掉军衣,换成一套西装,佩戴了一枚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徽章出发了。到了广州,雇了一条小船,从沙面北渡珠江,因为他打听到了已经控制了全城的叛军,只在那里留下了空子。划船的是一位渔家姑娘,船到江心,不知为什么,两岸的军队突然隔江打了起来,子弹头“嗖嗖”乱飞,姑娘吓得不敢划了,陈赓再三安慰她,鼓励她,指着说,“看,子弹不是朝我们打的”,“它是打当兵的,不会打我们老百姓”等等,姑娘终于把他送到了对岸。他首先和秘密的革命组织接了头,了解些情况后,就独自走进了广州的闹市区。
在闹市区,陈赓发现几个人正沿街散发反共反苏联的传单,有的一捆捆丢在地上还未拆开。他灵机一动,顺手拣了一些带在身上,没有想到,这东西比通行证还管用,遇到叛军拦路,拿出传单就能通过。经过3天的奔波,陈赓将广州叛军的情况基本查清楚了,并把敌人阵地及火力部署情况详细标在一张广州市的地图上。
返回途中,陈赓经过惠爱中路第一公园时,突然遇到一股滇军,举着“拿获共产党就地正法”的令牌,气势汹汹地迎面走来。他已躲避不及,只得硬着头皮迎上去,但手里已经没有反动传单了。滇军士兵拦住了他,上下打量了一阵,怀疑他是黄埔军校或东征军的人,准备把他押送到南堤八旗会馆杨希闵司令部去。陈赓则指着胸上佩戴的校徽,一口咬定自己是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三年级学生。滇军士兵将信将疑,带他到学校去对证。由于叛军在广州敲诈勒索,贩烟聚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百姓对他们十分厌恶,都希望革命军早日打回来。所以门房老头一见到陈赓,就毫不犹豫地承认他是该校学生,还说“老师正找你哩!”叛军才放了他。
这一次侦察成功,给陈赓带来了声誉。
革命军根据陈赓的情报,于6月12日向叛军发起了进攻。陈赓率领他的连队,冲过珠江,一口气打到北校场,并通过工会中的党组织,动员火车司机逃跑,使上了火车的杨希闵残部,因没人开车而走不动,才全部被歼了。
在革命军平定广州叛乱的时候,陈炯明从香港英国政府那里得到了大量军火和钱,还得到了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30万元军饷及两艘军舰,于是纠集残部,卷土重来,又占据了东江各地,企图利用惠州城的险要地形,与广州的国民革命政府对抗。
这样,又迫使国民革命军于1925年1 0月1日举行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任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第一师师长是何应钦。这一次革命军实力比上一次东征时强大了,又有广大人民支持,所以进展很快,却受到了惠州城的阻拦。
惠州城三面环水,一面枕山。传说自唐代以来,该城固若金汤,从未被攻破过。1 0月1 1日东征军扫荡了外围守敌,占领了飞鹅岭,由第二师第四团攻城,由于步、炮不能很好配合,第四团连攻两天,伤亡惨重,果然未能攻破。在议论纷纷声中,蒋介石提出撤军主张,周恩来坚决反对,认为撤军要动摇军心,而惠州城也不是不能攻克的,问题是要改变战术。怎样改变战术呢?在众说纷纭时,周恩来提出:改四面围攻为三面进攻,网开一面,让敌人出逃后聚而歼之。当这个意见被采纳后,周恩来又命蒋先云等组织党团员为敢死队骨干,带头登城。
陈赓这时在第四团当连长,这个团所有的连长都是共产党员,战斗力特别强。战斗发起后,陈赓率领自己的连队,奋力爬梯子登上城头,敌人子弹打中他的右脚,他拔出弹头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冲杀,浴血奋战到第二天傍晚,敌人主力被歼;顺着“网开一面”的道路逃出城的敌人,也被预伏的革命军歼灭了。
这支陈炯明最精锐的部队被歼后,敌军望风而逃,东征军长驱直人,迅速向潮州、梅县地区前进。蒋介石看中陈赓作战勇敢,就下令调他带领他的连队到总指挥部担负警卫任务。
惠州攻克后,东征军分头前进。总指挥部跟着第三师,作为左路军,沿着东江向广东省东北的梅县方向前进。不料10月27日在五华县西南方向的华阳地区,与叛军的林虎部队主力遭遇。
第三师师长谭曙卿轻敌冒进,仓促应战,由于力量悬殊,战到中午,即被敌军包围,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
蒋介石闻讯后,赶到前线督战,叫陈赓到第三师传达他的“不准退却”的命令。他说,你是黄埔的好学生,现在革命危在旦夕,校长命令你,赶快下山,去向谭师长传达我的命令,不准退却;临阵脱逃者一律枪决!
谭曙卿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拔出手枪带着师部的零散部队,占据了一个高地抵抗一阵,但于事无补,敌人一个侧击,第三师全线崩溃,敌军直扑总指挥部而来。
蒋介石急得要命,当即命令陈赓:“谭曙卿无能。你去代理第三师师长,集合部队,重新组织抵抗,一定要把林虎的部队顶住!”但兵败如山倒,大规模溃退已无法阻止。第一师又相距太远,没有较好的通信手段,既得不到消息,也无法及时赶来救援……最后连总指挥部的人都悄悄溜掉了。
蒋介石在不久前开进惠州城时,受到人民热烈欢迎,在掌声和鞭炮声中,他很得意,当众说了许多动听的话,觉得自己前程似锦,无限光明。没想到转眼间却落到这种狼狈境地,如果自己不战死,又有何面目再回惠州城呢?想到这里,蒋心乱如麻,觉得不如一死了之……
在这子弹、炮弹头上乱飞的危急时刻,陈赓却非常沉着,劝他:“胜败乃军家常事。这终究是一个师,还不是黄埔训练出来的部队。你是总指挥,行动会影响整个战争,大局要紧呀!还是赶快离开这里,将来带领黄埔学生军再打回来……”
这件事,陈赓1952年1月26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和参谋们亲口讲过。他说:“那是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在广东第二次东征讨伐叛变的军阀陈炯明。周恩来和何应钦率第一师打海丰,蒋介石的总指挥部率第三师行动。我当时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当连长,带着连队警卫蒋介石。第三师与陈炯明主力林虎部遭遇,在华阳打上了,一打即败。蒋介石急了,就跑到前线去督战,也不顶用,全师溃散。蒋介石对我说要杀身成仁。我劝他不要自杀,这个部队的军官不是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不是你的学生。我们撤退到安全地点,再收拢部队,还可以再打。蒋介石听了我的话,借坎下台阶,不自杀了,但吓得直打哆嗦,连路都不能走了。我看敌人已离得很近,情况太紧急了,就背着他跑,跑到一条河边,把蒋介石送上一条船,我就组织部队顶住追击的敌人,掩护蒋介石过河,然后领他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这样就救了他这条命。我的脚在打惠州时负了伤,在背蒋介石那阵还没有好哩。”
这一事件轰动了东征军和黄埔军校,并由毕业的学生带到了全国各地,使陈赓闻名遐迩。
▲本文摘自《陈赓传》,《陈赓传》编写组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作者:《陈赓传》编写组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