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2015年出席东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郭薛:您从山东大学考古系毕业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在二里头遗址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这对于一个学者而言一定是非常珍贵的经历。
杜金鹏:1982年至1995年,我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工作。那时的二里头考古队人丁兴旺,郑光、杨国忠、张国柱、屈如忠、刘忠伏,再加上我,老中青结合,工作热气腾腾。那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是比较艰苦的,待遇也较低,但是大家都相处得十分愉快,这是我在二里头遗址工作时的最大快乐。
在二里头的日子,我充分享受了上苍的恩典。
▲1997年杜金鹏在发掘偃师商城东北隅城墙。
我工作在一个独一无二的遗址上。考古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神秘性,考古学家的工作就是破解一个个“谜”——有时看上去像是“猜谜”,其实最终是要“破谜”、“解谜”。每个遗址都有无数的谜等待人们去破解,但是这些谜各有各的神采,各有各的价值。
在当代中国考古学史上,没有比夏文化研究更吸引眼球的课题;在有关夏文化研究的遗址中,没有比二里头遗址更令人着迷的!几十年来,它牵动着中国夏商考古学最敏感的神经,牵动着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无数人的心弦!可以说,二里头是中国考古圣地中的至尊者之一。(说独尊会有不同意见吧?)
1995年,我策划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先生为二里头遗址题词,勒石表彰,胡老让我拟词,我报出的是“天下第一都”!胡老照此写了,派秘书送到考古研究所来。目前,竖立在二里头考古队门前的“华夏第一王都”碑石,论书法水平或许高于胡老题词,论意义却相差甚远了。
说二里头遗址独一无二,意思有四。第一,内涵独特,开创先河。它有若干个“最”,如最早的王都,最早的宫城和宫殿建筑,最早的以井字形城市干道分都邑为“九城”的帝都格局模式,最早的青铜器群,最早的青铜冶铸作坊,最早的双轮车(辙印),最大的国际都邑……第二,价值非凡,地位独特。它是中国古代文明从方国文明走向王国文明的转折点,是以中原为核心统一王朝的起始点。在夏商考古与历史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第三,埋藏丰厚,地层复杂。兼具史前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的双重特点,最能锻炼和考验考古学者的发掘理念与技术。第四,资料丰富,热点凝聚。因此,让我到二里头遗址工作,是天赐良机!
二里头遗址对于我的学术研究生涯,实在是太重要了。二里头遗址滋养了我的学术生命,我也把青春献给了二里头遗址。
▲2009年杜金鹏考察南水北调中线渠首。
郭薛:在您随后作为主持者参加的偃师商城的考古工作中,您又有什么不同于之前二里头遗址发掘时的认识呢?
杜金鹏:1996年,我奉调来到偃师商城考古队任队长,踏上了新的学术征程。来到偃师商城,也是上苍的恩赐。
偃师商城是新近发现的商代早期都邑遗址,它与二里头遗址比肩而居,保存较好,布局清楚,考古潜力大,在夏商考古方面具有独特地位,因而深受学者关注。
我初到偃师商城,与两个学术课题幸运相逢:其一,支持《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的编撰。课题组达成一致的认识是:以偃师商城的始建作为夏商文化的界标,从而勾勒夏商文化轮廓。那么,偃师商城始建于何时,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紧迫课题。其二,国家启动了跨学科重大科学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其中,“偃师商城的年代与分期”是工程的子课题之一。我有幸成为这个课题的主持人。
在主持偃师商城考古工作期间,我始终秉持的原则是:每项发掘都必须与学术课题紧密相连,工作目标务必清楚。考古发掘不只动铲子,更要动脑子。
郭薛:您在偃师商城的考古工作中有哪些重要学术收获吗?
杜金鹏:首先,偃师商城的所有考古成果,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某个人的独有成绩。
在我主持偃师商城工作期间,主要学术收获有:
关于偃师商城的文化分期。在综合新旧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把偃师商城商文化分为三期七段,涵盖了偃师商城的整个兴亡过程,且连续无间断。为有关遗迹现象的断代提供了标尺。
关于偃师商城的性质。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城市布局、内涵、年代,我们主张它是商汤灭夏之后营建的都邑,即后人所谓西亳。与此前学者的偃师商城西亳说相比,我们在建城年代认定方面,有更加确凿、准确的依据。
就我个人而言,学术上的收获还有:把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统合起来研究,在夏商文化认识方面产生重大转变,即放弃了一直以来坚持的夏商文化分界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间的观点,转而认为夏商文化分界,约在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内,至迟在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偏晚阶段,完成了夏商王朝的更替。
对于别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对于自己的观点,要勇于否定。
能到偃师商城工作,好幸运,好幸福。
▲本文摘自《问学之路:考古学人访谈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郭薛 杜金鹏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