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桥语丝》金耀基著 中华书局出版
▲ 《海德堡语丝》金耀基著 三联书店出版
他并不专搞文学。
无论从他的履历、现职和专长,我们都难以发现文学的“影子”——法学学士、政治学硕士、哲学博士、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家。
然而他却有文学的“细胞”与“灵感”,两部最有“自己存在”的散文集《剑桥语丝》《海德堡语丝》,为他赢得了声誉,使他足以独树一帜地跻身文学界而毫无愧色。
他是应该自豪的:一支生花妙笔,将剑桥、海德堡两所著名学府,两个独具风情的城市,如书卷般展示在读者眼前,那么动人,那么令人恋慕,那么令人心驰神往:
去探望剑桥是不可太匆忙的,在匆忙中你不会捕捉到她那份文静,那份女性的柔情。去看剑桥,除了夕阳钟声里,最好是晨星的冷雾中。在清晨,你可以瞥见她睡梦中醒来的、端庄的娇态,若有若无的少女的神秘笑靥;到黄昏时分,她又是婀娜端庄的贵妇人了!最醉人的是在微风中她伴着垂柳婆娑起舞的美姿,永远是那样的徐缓,那样的有韵律,那样的亲切的招呼!
雾里,在剑河桥头倚凭,在三一巷中踟蹰,或是在克莱西学院的庭前小站,所见到的垂柳残枝,楼台榭阁,若隐若现,都在虚无缥缈之间,尤其是雾里摇曳的烛光,雾中飘来的钟声,真会使人有天上人间之感。雾里的剑桥,也许不真,却是美的神秘。
——《剑桥语丝》
从一棵还挂着稀落星散的红叶树中,向下远眺,海德堡古城千百年间凝聚成群的红屋顶在阳光闪耀下,愈加红得令人心动了。秋的太阳原来是可以这样妩媚的,也难怪十一月后总是千呼万唤始露面了。坐在阳光洒落的石椅上,静静地看古老的海城,真是越看越醉,又岂止是“相看两不厌呢”?!
——《海德堡语丝》
读着这些充满情感意趣的散文诗般的描述文字,你能不怦然心动吗?你能不深受感染吗?垂柳、钟声、楼榭……一切都是那么迷人、那么令人心醉,仿佛作者正带着我们徜徉在剑桥河畔,漫步在海城道上……
是什么促发作者写出了如此撩拨心弦的文字?是情,是一股充溢于作者内心的激情。诚如作者自己所说:“语丝”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它是感情的露洩,是历史的探寻,是社会学的分析,更是诗的冲动与联想。是的,正是这种“诗的冲动”,驱使作者渴望捕捉有形剑桥之外的雾的剑桥、古典的剑桥、历史的剑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充满古趣的剑桥;渴望拥抱那清丽照眼、充满诗情书意的“浪漫城”“失魂之城”——海德堡。作者形象地把两座大学城比作姐妹城,说她们具有异曲同工之美,具有同样令人神往的极富魅力的魂——活现了剑桥与海德堡的灵韵。
当然,作者毕竟是位学者,他有徐志摩一般诗的冲动与激情,更有一个学者的深沉思考与理性观察。他的笔下,如诗如画、充满书香的大学城剑桥,乃是具有变中不变的永恒精神的圣地——传统中始终有变动,变动中又强劲地维系着传统:从传统中走来,又没有与传统隔绝;科学精神是求真,艺术精神是求美——这些是剑桥的魔力,是她之所以培育出牛顿、达尔文、密尔顿等灵秀人物的奥秘所在,是科学与艺术羽化的神灵凝聚。相比之下,两部《语丝》,“剑桥”的抒情味更浓些,丰富的情感中透出深远的哲理;“海德堡”的客观叙述更多些,引人入胜的描述里渗入了理性的学养。由于职业与专业的因素,在抒情、叙述当中,作者将较多的篇幅给予了对两所学府历史、传统、教学、学术,以及校园建筑等的介绍与评价,使人们通过这些文字,具体地了解两所学府,从而真切感受作者的激情之源。
两部《语丝》令人激动的情结,不光在作者对两所大学城秀美景致、优秀传统的描述与介绍,更有作者身处海外,却仍心系神州的真挚情感的流露,这使我们分明看到了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的跳动。“最妙的是我写的都是德国的所见所思,但墨脱之时,总不知不觉会联想起万里外的故国神州。有时,连自己都不知笔下多少写的是中国。中国越远,就越会想起中国,山水的中国!”“神州之情,最难忘情是山水。”
正因此,作者特意在《海德堡语丝》的末尾附录了专记神州之行的《最难忘情是山水》一文,表露了自己思念中国之情、难忘中国之心。
两部《语丝》自然催萌了我们的心,我们仿佛跟着作者神游了欧洲两所著名的学府、两座别具情趣的城市。掩卷而思,我们似乎真的来到了剑桥和海德堡,伴着那充满新绿的山光水色,回味着那富有诗情画意的佳境美景,那么的惹人春心,那么的令人心驰神往。
读者可能会问,两部《语丝》的作者是谁?——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著名社会学家金耀基先生。
文:徐志啸
编辑制作:王秋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