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求真》吴心海著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
■毕亮
吴心海的文章自从读到后,就每见必读了。我不是现代文学研究者,但爱看他的文章,总感觉其文章和许多专业研究者写的不大一样,所以遇到了,便要一睹为快。
其实,我是先看过吴奔星的文章后再看吴心海文章的。也是后来才知道,吴心海是因为家尊吴奔星“编选民国时代的诗文,长时间浸淫在故纸堆中,从而对现代文学史料产生了兴趣”,于是一系列打捞现代文学文坛人物、社团、报刊及事件的史料文章,就在吴心海笔下倾泻而出。其中部分文章即收入在《故纸求真》一书中。
书里的文章基本都在报刊上读过,有的不止读过一遍,有的当时囫囵吞枣、匆匆看过,现在收在书里集中在一起看,还是很有感触。
我在看吴心海的这些文章时,常想起同为文史学家的龚明德说过的一段话:“写作这一组文字,我有自己的恒定追求。我希望力所能及地把有可能打开的蕴藏在文献中的史实死结打开,为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已被宏大叙事者们糟蹋得面目全非的学科,提供一点儿原貌性质的探究结果。”而吴心海也是有自己追求的。他通过梳理、分析文学史上许多被人忽略的作家和作品的细节,以史料为支撑,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吴心海分析的许多对象在众多文献中鲜有只字片语,而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治学方式方法,愣是从故纸堆里爬梳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和史料。要说吴心海的治学方法,不能不提他的专业和职业。他学自复旦大学新闻系,至今也在从事新闻行业,写这些文章算是半路出家,但言之有物,还常有类似新闻中的“独家披露”,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作者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去客观看待文学史上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并通过类似新闻记者的采访来找史料、史实。像《现代诗坛一颗闪亮的流星——林丁》《周小舟早年文学活动管窥》《被污名化的白话诗人谢楚桢》等文章都是非常明显的例子。
作者自己也说,他查找资料都是在工作之余通过上网、泡图书馆、混读书论坛、写书信、打电话、发邮件等多种形式。新闻以事实说话,吴心海在打捞旧闻时,以史实作文。新闻是历史的底稿,今天的新闻是明日的历史,吴心海大约也是明白这些道理的。
本书分为“发现篇”、“颠覆篇”、“求实篇”,尤其是“颠覆篇”和“求实篇”,都是就一些文学史上存在争议的论题发声,吴心海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让读者看得心服口服。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