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祠堂的故事》刘华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程强
说到祠堂,只怕多数生长在城市的人们都会有几分疏远与陌生。对于祠堂有限的了解也只是令人生畏的宗规家法故事,这让人在阅读该书之前就对祠堂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象征着宗法与家族权威的宏大建筑,在沐浴了百年风雨之后显得肃杀沧桑;开阔的厅堂正中青烟袅袅烛火摇曳,愈发映衬得四下一片沉寂……
而事实上,这仅仅是祠堂形象的一个侧面。祠堂的产生是祖先神灵崇拜与传统宗法统治的需要,但也是人们对血缘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要求。随着对该书的深入阅读,祠堂的形象也会渐渐立体丰满起来:那仿佛是一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既有身为一家之长的威严,也有自上而下的关怀与慈爱。他是可敬的,也是可亲的;他给予后辈中的贤良者以嘉勉,对于不肖子孙则是惩戒与教化;他以庄严而期许的神情,静静聆听着昆裔的倾诉、祈求或是告慰。
书名是“中国祠堂的故事”,但书中所讲却不只是祠堂的故事。翘角飞檐、石雕木刻是建筑,匾额柱联、镌岩碑文是书法,风水传说、鼓词童谣是民俗……不论是规模庞大的泰和县爵誉祠堂群,还是受到大面积损毁后又重建的番禺区沙湾留耕堂;不论是富丽堂皇、气派恢宏的广州陈家祠,还是安福县大智村山野间的祠堂、岩石上的家谱,每座祠堂都像是一棵经历了百年甚至千年风雨的老树,扎根于中国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中。想想人这一生,幼年时有如一粒种子,青年如花,中年如果,只是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从血脉相连的根系与土地中汲取养分;不论能否华实累累,最后都要化为一片渴望归根的叶。
祠堂是先祖的灵魂居所,也是后辈的精神归宿。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华美的厅堂不知有多少早已化作丘墟,宗祠祭祖这一仪式也因社会的转型而日渐式微。也许,唯一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残毁的祠堂就筑建于我们的心灵之中;也许,纪念宗祖先贤最好的方式并非三拜九叩,而是铭记与践行;也许,作者写下这本《中国祠堂的故事》的缘由,也正在于此。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