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期间,舞台上每次精彩的绽放,都离不开477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保驾护航。他们周到言语和温柔引导,打造了艺术节高规格的服务水平。而更多踊跃于民间的热心观众,打造了更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也在这次活动中成就上海文化氛围独特的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二艺节课志愿者招募活动早在2月底就启动,从需求对接、面试招募,到4月中旬的校级基础培训,5月的全体思想政治教育、通用知识培训和岗位实训……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每一名志愿者都将参与国家级艺术节视为殊荣。上海杉达学院有1百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每天清早6点50分就从学校集合出发,赶在上海展览中心开馆前完成安全检查,晚上6点多才能回到学校。临近上岗时,志愿者庄如意扭伤了腰,还坚持完成后勤搬运工作。上海商学院的朱琳则在5月最热的那一周,练成了一口气操作五只手机的“绝技”:“有些老年观众怕麻烦,不会操作电子票,我们就帮他们注册,1分半就能解决。”连续六天在展览中心入口为观众预检,虽有五人轮岗,热情观众源源不断地涌来,几乎没有坐下来休息的时间。活动结束时,许多同学的脸都被晒得又黑又红……
十二艺节期间,志愿者遍布嘉宾评委陪同、媒体接待与协调、现场信息咨询、票务验证、现场引导、注册报道、接站接机等30余个工作岗位。他们的专业和无私,让各地院团和观众交口称赞。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的戴佳玉三天内熬夜做完了40多个日程表和班车表,白天还要跟车来回确认每个边远剧场的媒体开放日的和演出,事无巨细地协调好每一次突发事件,旁人都不敢置信。而在志愿者看来,中国艺术节作为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以特殊的身份参与其中,尽管辛苦,也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维持秩序和巡场时,能瞄到中央舞台的演出,感受各民族浓郁的风情,深深感受到了上海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庄如意说。
除了场馆内的志愿者,十二艺节还活跃着更多热心观众,用自发的志愿服务,把艺术节变成了自己的主场。中央芭蕾舞团首席主演曹舒慈在演出结束后感慨,虽然舞剧《敦煌》的表达方式比较现代抽象,但上海观众欣赏舞段时鼓掌时间点都恰到好处,他们在台下的反应,体现了对舞剧的深度理解。这背后也是无数具有相同艺术爱好的“志愿者”们,在十二艺节预热期就频频分享演出相关信息,进行艺术普及。
比如舞蹈老师张兰心帮助14位艺术爱好者购票组团,带领他们走进剧场在前排观看了舞剧《杜甫》《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一票难求的热门演出。“很多人好奇我们怎么买到票的,其实我们早就关注十二艺节的官网,2月就开始留意相关信息了。”她向记者展示了《杜甫》剧组的签名剧照。演出当天,主创们忙得无暇分身,为观众签名留影时海报墙被风吹倒,也是她们帮忙扶了起来。这群踊跃的“志愿者”每次总要等到剧组人员全部卸完妆、上了大巴,再次向主创致谢和道别。艺术家们在深深感动中,也一一留下邀约,巡演再会。“只有大家都支持,才能让我们的国粹舞蹈这么好地继续延续和传承下去。”张兰心说。
有“组团”的同伴表示,从十二艺节的演出中看到了舞者即使不在舞台的“C位”、在边角、在黑暗中,都能尽情演绎爆发惊人的艺术感染力,这让张兰心也感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尽管协调“观剧团”的购票、观演等各项杂事,占据不少时间精力,她乐此不疲:“一个人看可能只是感性上的认知,大家一起看就会多出很多交流分享。”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十二艺节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