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上海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斩获文华大奖,这也是上海唯一一部夺奖作品。今天,“电波”余波仍在激荡。驻场演出、剧院放映等方式正在研讨考量中,“电波”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十二艺节圆满落幕, “后十二艺节”延伸效应开始显现,经过检阅的艺术精品点燃了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的热情。记者获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6月演出季的门票几乎被抢购一空。作为十二艺节参演节目,《最后一头战象》也收到城市各大商圈伸出的橄榄枝,将成为艺术商圈的常客。上海的创作团队通过家门口的盛会,尝到了既被最高规格的专业肯定,又被朋友圈点赞的惊喜。如何让艺术精品出圈,进一步走向市场,走近观众?如何把创作的心得和热度保持下去?对许多人而言,十二艺节只是一个前奏。
“电波”效应持续放大,驻场演出、剧院放映都是未来式
十二艺节期间,红色“电波”击中观众,很多人噙着泪花看完全剧。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旗下上海歌舞团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演以来圈粉无数,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成功购票的观众成为网友们羡慕的对象,有观众表示还想要再看一遍此剧,却一票难求。目前,就连6月场的演出门票也基本被抢购一空,这样的爆款,在舞剧市场上多年未见。
有含金量十足的作品打底,还有观众络绎不绝的需求,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旗下上海歌舞团看到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驻场演出的可能性,并开始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我们的创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经过观众的检验,而不仅仅是为了评奖。”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说。“驻场演出,既让作品的生命周期延长,影响力持续,也让票房得以保证。此外,驻场演出日益积累的影响力,从量变到质变,还会形成溢出效应。如果保持良性的发展,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的电波,未来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一张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
除此之外,以剧院放映的形式将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高清影像化也在考量之中。最近几年,英国的NTLive形式广受推崇,面对那些想看而无法看的局限,通过影院高清放映,收割了一大批戏剧观众。让“电波”走进院线,不仅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接触到这部舞剧,即便是屡刷了几次舞剧的忠粉也可能会有额外收获。譬如通过台前幕后的花絮,观众能够了解编剧的构思、演员对人物的理解、舞美设计的寓意、服装灯光的理念等等。优质精品资源毕竟有限,剧院放映的尝试则有望打开《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想象空间。
《战象》“出圈”,中国“智造”正走向世界舞台
十二艺节展演的舞台上,《最后一头战象》所展现出的海派制偶技术与国际审美及设计的完美结合,得到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感人的故事之外,观众见识到了中国“智造”的实力。《最后一头战象》由此打开一扇大门。刚刚从舞台上走下来,战象一刻不得闲。上海不少商圈纷纷嗅到了热度,他们竞相邀请战象走出剧场进入商圈,与更多的上海市民零距离互动。
国内外的邀约也是纷至沓来,把“战象”未来一段时间的档期排得满满当当。据了解,“战象”将以英国、美国部分城市作为海外巡演地点,带着中国的故事,走向世界各地。就像英国舞台剧《战马》来到中国演出口碑爆棚那样,《最后一头战象》将用国际的语言,把中国传奇故事传播到国外,感动更多的国外观众。
内容驱动市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原创
《永不消逝的电波》用创新的手法演绎红色文化,《追梦云天》用崭新题材传递中国情怀,《最后一头战象》用国际审美讲述中国故事……这次十二艺期间的参评和参演作品,正因为有创作上的可圈可点之处,才活起来,也火起来。
“上海正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既要做文化码头,也要做文化源头,当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有原创,要以内容为王。“马晨骋告诉记者,演艺集团旗下的七个院团正围绕内容矩阵实施内容战略,艺术委员会则为内容规划提供了强大的智慧保障。在未来,集团还将在“演艺之星”的基础上搭建更宽广的平台,鼓励新人脱颖而出,培养未来的台柱子。此外,集团还在制度层面上,推动主创人员深入生活,从中汲取养分以创作出打动人、接地气的精品。“立得住、叫得响、传下去是文艺创作的最终目的,说到底,艺术精品和市场爆款并不矛盾。对创作要有自信心,对市场也要有企图心。重视和尊重内容,才可能培育出爆款,以内容驱动市场,才可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作者:宣晶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