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八届群星奖将于5月16日至19日在上海展开决赛。最后冲刺阶段,沪上入围决赛的七部作品昨天起连着两天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星舞台进行集中彩排。彩排是开放式的,市民可领票入场参观全过程。两天晚上还各有一场惠民展演,通过收集现场观众的反应对作品进行更进一步的打磨 。
“从排练厅到舞台是有距离的,舞台与舞台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需要在‘实战’中不断完善。”从舞台下来后,群舞《红韵》的编导於沁心把演员们紧急叫到大厅集训。她发现演出时大家的舞蹈动作不如排练时整齐。“这里的舞台比排练室的更深、灯光也更暗,有些演员们可能看不到我打的节拍。” 於沁心一边说着一边飞快地打手语,为大家总结原因。
在入围群星奖决赛的作品中,群舞《红韵》显得有些特殊,参与表演的演员都是聋人。但是他们不愿去特意展现 “特殊”的一面,而是希望证明自己可以和健听人做得一样好。历经一年创排的《红韵》是用汗水“砸”出来的舞蹈,每个演员都付出了比常人多上几倍的努力。演员们听不到声音,只能靠看老师打节拍掌握节奏。最初於沁心站在舞台下正中央的位置指挥,还有一束光打在她身上。演员们不论在舞台哪个位置,都能很容易看到指挥,但同时,这也成了一场一目了然的残疾人舞蹈。
演出几场过后,演员主动提出“再难也愿意尝试一下”,把指挥隐藏到不显眼位置。如今的《红韵》共有4个指挥,位于舞台的4个暗角,演员成了舞台上的绝对中心。但这也面临着一旦场地变大,位于舞台正中央的演员将无法看到指挥,昨天的彩排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只能靠反复大量的练习,几百次几千次的去练,直到在这个节奏里,看不到指挥也能完成舞蹈。”於沁心说,“我们这支团队,最特别的地方并非是演员自身的特殊性,而是大家的坚持与团结!”
“今天的彩排,大家拘谨了些,情感表达可以再丰富一点。”趁着晚饭的空挡,情景小合唱《种子》的导演高银虎,分析起一天彩排的得失。该作品根据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分为上下两段。“第一段主要是表达思念之情,第二段重点在传递梦想,面部表情应该是有明显变化的。” 高银虎说。
作为群文领域的奖项,群星奖对入围决赛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项硬性指标,那就是:一年内的新创作品至少演出25场,诞生两年多的作品演出场次不下于50场。这证明,所有的作品都已经提前充分接受了群众的“检验”,但是创作人员发现,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放松。“今天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把最后一段音效放错了。”小品《价值》的导演杨迿说,这引起了他的警惕。该小品的灵感,来自他在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毒鸡汤”——卖房创业八年后,却买不起原来卖掉的那套房。价值800万元的房子和八年的奋斗经历,甚至身边陪伴了八年同甘共苦的亲人,到底什么更有价值?这是这则小品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从2017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改了十个版本,演出不下60场,从表演到节奏把握大家已经驾轻就熟,但还是得‘绷紧弦’。”杨迿说。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