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芭蕾舞剧《敦煌》取材于敦煌研究所首任院长常书鸿的真实经历,描摹出千年文明灿若星河的瑰丽画卷,传扬着“敦煌人”的传承与牺牲精神。借助舞步,那些深埋于历史深处的故事,重新在舞台上得到了讲述。中央芭蕾舞团青年演员曹舒慈凭借对剧中“念予”这一角色准确而深刻的把握,获得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
从朱丽叶到“敦煌人”,寻觅最真挚动人的心灵宝藏
曹舒慈拥有一张古典而精致的脸庞,身体线条纤长而灵动,似乎是天生属于舞台的“芭蕾公主”。2006年,17岁的曹舒慈刚进入中芭,就被挑中担当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女主角。“朱丽叶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她是我跳的第一个重要角色,从此我爱上了在舞蹈里演戏。”那段宝贵经历为曹舒慈开启了戏剧舞蹈之门,对美、对表演的追求在心底萌芽。
一晃十几年,曹舒慈把从青涩到成熟的最好年华、从懵懂到稳重的舞台蜕变,全部献给了芭蕾事业。她不仅是高贵的“朱丽叶”,也是忠贞的“白天鹅”、情深的“杜丽娘”、唯美的“吉赛尔”……20多部舞剧磨练出扎实的芭蕾功底,培养出细腻的人物塑造,让曹舒慈的舞蹈语言愈发纯净。然后,她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期遇到了《敦煌》,遇到了“念予”。
2017年初《敦煌》正式开排,曹舒慈跟随采风队伍到敦煌。从机场到敦煌研究院,要在茫茫戈壁中行车一个多小时。70多年前,开创者们历尽辛苦来到莫高窟,甘愿忍耐孤苦寂寞,将一生奉献给守护者的事业。1935年秋,留法的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里面有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的照片。辉煌璀璨的艺术瑰宝、饱经风霜的千年遗存交织在一起,击中了他的心。第二年,常书鸿就告别妻女回到了战火纷飞中的祖国,又辗转七年才踏足心心念念的莫高窟。
“和常书鸿先生一样,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凭着一腔热血坚守在这片热土,把正在消失的壁画一点点描摹下来……”曹舒慈把对艺术的痴情投入到“念予”的角色里,足尖舞步间流露着敢爱敢恨的率真,在她柔情的演绎中,洞窟石壁不再是千年遗存,而是一份终生不渝的追寻、一生不悔的爱。《敦煌》征服了观众,首轮演出中,常书鸿先生的女儿常沙娜坐在台下含泪看完舞剧。
汗水与泪水换来舞台上瞬间绽放的美丽
有人说 “芭蕾是一门残酷的艺术”,舞台上瞬间绽放的美丽是用大量汗水与泪水换来的,背后的艰辛只有芭蕾舞者自己知道。2013年,曹舒慈在芭蕾舞剧《小美人鱼》的排演中不慎受伤,造成骨盆错位,不得不暂别舞台。那段恢复训练的日子里,她参与拍摄了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用战争的残酷与芭蕾的柔美记录一段特殊的岁月。“当时跟我搭戏的都是实力派、演技派,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东西。”伤愈后,曹舒慈以崭新的姿态重返舞台,“说不上来具体学到了什么,但一跳舞一演戏就会感受不一样,似乎有东西留在我身体里。”
30岁,对于芭蕾舞演员正是一个好时候。今年年初《红色娘子军》开启巡演,3月底《天鹅湖》飞到未名湖畔,4月底《敦煌》再临北京天桥剧场,5月《大红灯笼高高挂》将到日本东京文化会馆演出……把每部作品打磨成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是舞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十二艺节”期间,《敦煌》将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数月来,曹舒慈与主创团队一起夜以继日地打磨、演练。
“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之路不会就此顺畅,期待着未来能有更自由的心境,更自如的舞动,因此还在路上。30岁,习惯了爱与痛并行,接受压力与挑战。”曹舒慈如实写下感受。追逐芭蕾的美没有捷径可寻,一切都从基本动作开始。带着对艺术的执着,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曹舒慈从辽宁到北京,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到中央芭蕾舞团,从中国芭蕾舞台到世界舞蹈之林,淡定从容,优雅前行,书写着属于她的芭蕾梦途。
作者:宣晶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