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截至昨天收盘,科创板累计上市公司达到437家,总市值为5.56万亿元。
以“硬科技”为引擎,科创板整体业绩正在跑出加速度:刚刚开启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受益于光伏、锂电池、芯片等行业的高景气度,多家上市公司净利润有望翻倍增长,显露出新动能强劲上扬势头。
与之同步的,以试点注册制为引领,这片资本市场“试验田”的改革热度也在持续升温:做市商制度进入冲刺实施阶段,交易制度、询价制度等实现创新突破,为进一步实施全面注册制提供重要经验。
持续发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坚持板块定位,突出“硬”字当头,科创板在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共上市1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97家高端装备公司、93家生物医药公司、39家新材料公司、31家节能环保公司和24家新能源公司。
从研发投入看,2021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883.51亿元,同比增长3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其中,百济神州、翱捷科技等39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
在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局长张红看来,三年来,科创板坚持制度创新,以包容姿态不断突破创新边界,成为“硬科技”企业的上市首选地。乘着科创板的东风,浦东大力推动“六大硬核”产业对接资本市场,累计有37家浦东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上海市的六成,有力支持了浦东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
开市三年来,科创板在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本良性循环的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正逐步显现。
扎根张江科学城,生物医药企业皓元医药登陆科创板已有一年时间,不仅产业化、全球化和品牌化的战略加速落地,也吸引了很多高端的国际化人才。
皓元医药董事长郑保富表示,“企业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技术、新方向上的调整,硬科技的研究需要一定时间和资金。登陆科创板后,企业获得了更多资金支持,可以更大胆布局尖端产品。”
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探新路
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开市三年以来,科创板稳步试点注册制,统筹推进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础制度改革,并在交易制度、询价制度及做市商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
从准入制度看,科创板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为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门。今年6月10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医疗器械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指引,进一步增强了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业上市。
截至6月30日,从已注册生效的企业看,从受理申请到完成注册的平均自然日用时为8个月左右,其中平均审核用时60天左右。
就在最近,科创板做市商制度相关细则正式出台。7月15日,上交所发布并施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实施细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业务指南第8号——科创板股票做市》,对科创板做市交易业务作出更加具体细化的交易和监管安排。
长远来看,做市商制度在科创板的试点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交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上交所方面表示,科创板做市商机制的推出是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的重要举措。科创板开市满三年,市场运行平稳,引入做市商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增强市场韧性,更好推进板块建设。
业内人士也期待,未来的科创板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统筹推进交易、退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转板上市等关键制度的研究和创新,同时,在市场发行过程中加强监管、明确各方责任,多措并举提高上市公司企业质量,让这片“试验田”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