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轮疫情冲击下仍有不俗表现的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昨天又有新动作,他们与中船重工711研究所、上海阿波罗机械公司等组成战略创新联合体,加上此前长期合作的高校院所,这个“集团军”将瞄准国际高端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关键部件开展自主攻关。而根据权威报告,在今年上半年的全球大型LNG船市场上,沪东中华新获订单16艘,占全球的近五分之一。
在全市经济大盘中,上海制造业占了大约25%,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相比,这个比例相当高。说起来,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把百年工业传承和基因留下,这是上海的战略选择。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正由于制造业的顽强表现,今年上半年,上海产业经济触底反弹,画出V字。特别是6月份,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8%,创下去年3月以来的月度增速之最。
让所有人见证上海制造的韧劲,这是疫情检验后得到的重要结论。
为全市争取回旋余地
在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看来,如果要分析今年上海经济的韧性所在,首先就体现在制造业上。正是因为有了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约四分之一的制造业支撑,上海经济才得到了相当的回旋余地。实际上,在6月防控常态化后,上海许多企业为了抢回之前被耽误的时间,开始执行一周6天工作制。
这种干劲,实际上在之前几个月就有所体现。这也为上海制造扛下冲击奠定了基础。
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全市产业经济走出V字形。规上工业增加值从5月份的同比下降30.9%,大幅反弹到6月增长13.9%,从而使得前6个月的规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比5月收窄了足足5.3个百分点。
实际上,哪怕在4月份,上海一些重要的制造企业,特别是那些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企业,都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克服困难,坚持生产。集成电路制造龙头华虹、中芯、积塔等,在4月都将产能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3家企业有超过1.5万人坚持闭环生产。作为全球最大的港机生产基地,为全球供货的振华重工从3月中旬起开始封闭管理,1万多人吃住在厂,保证一台台设备正常发运。上海电气集团旗下上海锅炉厂,5月1日那天生产一线返岗率达到80%,厂领导带头驻厂办公……
这些“上海制造”和从业者,为全市经济注入了急需的确定性。上半年的经济报表中,上海的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正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产业门类——统计显示,前6个月,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装备制造6月份同比增长26.3%,比5月回升55.7个百分点。
能级越高反弹越强劲
先导产业、新兴赛道等融合科创、制造、数字化等元素的行业,是上海过去一段时间来最为聚焦、最为关注的方向。疫情考验下,这部分行业也的确成为韧性最强、复苏最快、对发展引领效应最显著的板块。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说,新兴产业上半年的表现证明,上海多年来坚持走创新转型这条路,在疫情下显现出成效。
根据市经济信息化委提供的数据,全市制造业中率先恢复的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前6个月,战新中的制造业产值仅同比微降2.1%,降幅比全市工业低7.6个百分点。再将具体行业维度展开后可以发现,上海重点打造的三大先导产业,也就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其制造业产值在前6个月总体保持正增长,增幅为4.3%。其中,集成电路业同比增长13.3%;人工智能增长14.7%;生物医药虽然总体下降5.4%,但其中生物药品、制药装备及材料等高附加值环节,分别实现43.1%和12.8%的同比增长。
各条新赛道上,恢复重振的引擎声更是让人振奋。与数字经济新赛道高度相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半年增长8.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逆势增长5.0%。作为智能终端赛道的代表,上海新能源汽车前6个月的产量达42万辆,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产值同比增长57.2%。受益于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工厂改造,6月份,全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同比增长45.9%。
不仅是生产经营活动,在工业投资领域,新兴领域、高能级产业也是反弹最早、力度最大的。6月份,全市工业投资比5月环比增长62%,比4月增长222%,主要原因在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几个大项目开始抢抓工期,释放投资。
新赛道依然大有可为
在清晰展现出韧性与弹性之后,“上海制造”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它的这股劲头能否保持?先看一个先行指标——6月的上海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高达67.4,显示出极强的扩张信号。但更重要的是,透过政府、企业近期的谋划和行动,“上海制造”的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扎根奉贤区、在高端泵业领域深耕20年的阿波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昨天与沪东中华等签署协议,结成创新联合体。董事长陆金琪说,虽然疫情带来冲击,但他更看重大势。当下,国家越来越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这让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感到机会前所未有,有决心和龙头企业一道,为打造“大国重器”、发展实体经济和硬核技术而努力。目前,阿波罗自主研发的高端LNG液货输送泵已完成地面试验,接下来将携手创新联合体中的沪东中华等,共同攻关LNG船用主泵,而这是一个国内产业界一直无力涉足的领域。
绿色低碳新赛道的势头也不错。防控常态化后,传统能源装备巨头上海电气集团迅速投资30亿元成立新能源公司,同时发布新能源战略,构建产业发展新平台。据该公司预计,仅“十四五”期间,其新能源开发规模就至少可达20吉瓦。而总体上,在绿色低碳行业,未来3年,上海将形成2个千亿元级、5个百亿元级、若干个十亿元级产业集群。
此外,疫情期间表现突出的工业机器人,其增长逻辑也将长期有效——从降低对人力的依赖,以及提高工业智能化水平的角度,机器人都是企业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利器。事实上,过去几个月,已经应用了900多台套工业机器人的宝钢,哪怕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阶段,厂区里依然是铁水奔腾、钢花飞溅。这种案例对其他制造型企业来说,具有标杆和示范效应。
据市经济信息化委介绍,着眼于推动制造业发展,接下来,上海将全力稳投资、抓开工、抓投产。在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全市已形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储备和布局,未来将抓紧落实。同时,根据最新发布的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行动方案,“十四五”期间,这几条新赛道的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
“上海的实体经济和科创优势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未来,围绕传承和放大这些优势基因,上海有许多文章可做。”谈到未来发展动力时,王思政如是说。
作者:张懿
编辑:施薇
摄影:邢千里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