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阔别三年的老土地,68岁的李莉蓉显得郑重其事:头发特地烫了卷儿,不顾高温穿了条精致的印花裙。今天(21日)是静安区彭三五期旧住房成套改造居民正式回搬的日子。这样的热闹、体面让她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父亲作为上海先锋电机厂的先进工作者,胸前戴着大红花,在敲锣打鼓中搬场入住。彼时5岁的她是爸爸的小尾巴,躲在后面好奇张望。
图为彭三小区原貌
没曾想,时光流逝,当年人人羡慕的多层公房也面临面积狭小、阴暗潮湿、煤卫共用的苦恼。2018年8月,彭三五期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启动签约,878户居民暂别旧居。如今,三年过去,老地块上旧貌换新颜,一共7幢带电梯的高层新房矗立眼前。家家户户都有独用的厨房、卫生间和阳台,配齐公共生活设施。
手握新房钥匙的回搬居民们喜笑颜开。
“生活热情”复苏,那份好客又回来了
“60多年前,我也是这样体面住上新房的。”李莉蓉在彭三小区住了大半辈子。
童年时光,她一度爱呼朋引伴邀来家里做客:“同学都羡慕我,有宽敞的灶间。”
图为彭三小区原貌
但渐渐地,房屋结构老化,入住的人口密度变大,局促的家让她不好意思再请人做客:最挤的时候,一家6口人挤在20平方米的小屋里。数户居民合用厨卫。房间常年晒不到太阳,大雨天墙壁、屋顶就渗水,下水道时常堵塞,“水漫金山”不足为奇。
直到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启动,居民签约、搬迁过渡、施工进场……李莉蓉还是放心不下,心急的时候她隔三岔五跑回来张望:房子有没有动工,是否“长高”了。
如今,要住新房,她迫不及待想好好装修:“买个大饭桌,请老姐妹来家里玩”。那份好客热情,又回来了。
64岁的夏国兰“生活热情”同样复苏。1992年刚搬进来她憋了一肚子气:一家三口蜗居9.1平方米的房间,一扇小窗望出去就是别人家里;5家合用煤卫,早上起来要排队上卫生间,楼板漏水,上厕所还要打伞;油渍斑斑的厨房也让她不适应,几家人同时开灶,转个身都会相撞,“实在是太‘憋屈’了!”
眼下,空间宽敞了,夏国兰狠狠心定制了成套家具,还种上绿植经营起生活。窗外郁郁葱葱,她心里也更从容。
探索新路径,18年近3000户居民回搬新房
居民的渴盼,印证了“拆落地”的不易:不但要欢喜搬走,还要满意回搬。
作为当时全市最大的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彭三五期创造了100%签约率和启动搬场后一个月内居民100%搬离的全市旧改“双百奇迹”。
考虑到旧房中的老人多,街道还从区内聘请了一批退休干部组建了“街道旧住房改造办公室”。区绿化市容局退休的须炳荣经验丰富,说得上话,里里外外助力帮衬。
今年78岁的他见证了彭浦新村非成套住房改造的“不断探索”:从最初在住房外“改扩建”“加层扩建”,拓展出厨房、卫生间;到后来干脆“拆除重建”。由点到面,从整幢到成片到整小区改造。居民们的获得感也越来越踏实。
彭三小区周边,还建设了菜场等配套设置。彭浦新村街道还将通过美丽家园工作对彭三小区整体面貌升级改造。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彭浦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彦平介绍,18年来街道先后完成了彭五、彭七以及彭三小区一到五期的旧房改造工程,已经受益的居民共有2797户。
眼下,街道最后一个全市规模最大、改造户数最多、小区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大的非成套旧住房小区——彭一小区也正紧锣密鼓施工建设,2110户居民期盼早日搬回新居。
作者:王宛艺 占悦
图片:叶辰亮 部分图片由街道提供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