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在近日举办的“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新光彩”主题采访中,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介绍,目前《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已完成,北京将确保高质量完成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任务,延续历史文脉。
记者同时从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获悉,在去年结束正阳门箭楼修缮的基础上,今年北京将启动正阳门城楼的修缮工作,两处修缮都本着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助力中轴线申遗。
▲北京中轴线(新华社/图)
多元参与助力中轴线申遗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先后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成为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为下好申遗保护的“先手棋”,北京市与国家文物局建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部市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实现了申遗文本、保护规划、申遗策略等靶向指导、精准助力。
据介绍,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涉及规划、发改、财政、司法、住建、文物、城管、交通、环境、水务等首都发展各方面工作,各部门及相关区坚持一盘棋谋划、一股绳作战,形成了资金筹措、房源置换、司法保障等各个层面的保障机制,构建多部门参与、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在中轴线的历史价值阐释工作中,北京不断深化中轴线文化内涵,持续打磨并顺利完成《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夯实申遗保护工作基础。
以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为主导、其他科研院所协同配合的文本编制团队持续发力,先后征求历史、考古、建筑史、城市规划、遗产保护等多领域近百位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建议,委托各领域权威专家开展北京中轴线科学价值、历史水系、历史文化街区、北京中轴线与既有世界遗产的关系等专项研究,深入阐释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
全面改善中轴线赋存环境
正阳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主要包括箭楼与城楼两处建筑。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介绍,正阳门箭楼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进行了修缮,解决了城台渗水、地面塌陷、浮雕脱落等险情隐患;加固了栏板、挑台,整体结构的安全强度得到提升。
▲中轴线上的正阳门(富田/摄)
关战修表示,即将启动的正阳门城楼修缮本着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保护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他介绍,为使栖息在正阳门城楼上的北京雨燕来去自如,有关单位将城楼的屋顶更换计划推迟,在雨燕8月全部飞离北京后再重新启动。他还透露,本次修缮将调整城楼上油漆彩画的规制,重现“金线小点金”这一传统建筑装饰工艺。
近年来,北京先后完成了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皇史宬、宏恩观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整体贯通了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并开放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拆除天坛内坛园林机械厂,新增绿化及开放面积3.2公顷。
在中轴线周边,钟鼓楼、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景山内一批重要文物建筑先后得到妥善修缮保护;考古发现正阳桥明代石质镇水兽;元代遗存万宁桥获得限重、限速保护;太庙、先农坛核心区内市属机关单位办公用房全部腾退拆除;严重影响风貌的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商城建筑率先降层;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和第五立面整治收效显著;地安门外大街沿街立面、先农坛体校东侧场馆外立面风貌相适;先农坛“一亩三分地”恢复展示,时隔百年再次感受农耕文明魅力;冬奥会期间“点亮中轴线”景观照明向全世界展现华美壮观、大气磅礴的首都形象。
老城风貌逐渐恢复,城市环境愈加美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文物保护与文化惠民的双重效果。“2022年是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极为关键的一年。”凌明表示,下一步,北京市文物局将与相关单位、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确保高质量完成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任务,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延续北京城的历史文脉。
来源:中新网、千龙网
编辑:李扬
责任编辑:江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