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普通的一扇铁门,最多两三人同时进出。前几天,这扇门出现在政立路545弄单号小区的北面围墙时,杨云霞和她的老邻居们终于舒了一口气——盼了三四年的侧门开通了,以后他们的生活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侧门外,是已经成为主干道的三门路,路对面就是一处方便人们散步、锻炼的生态湿地;右转不到百米,依次是居委会、睦邻中,往左走到菜场只要大约50米。
政立路545弄小区位于杨浦区新江湾街道南缘。过去,唯一一扇大门开在南边的政立路上,北面围墙硬生生将小区隔出了社区服务的最佳服务范围。今年,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和政立路第二居委会将545弄破墙开北门列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日程中,随着新门打开,小区与一系列配套设施的物理距离直接缩短。一扇门从无到有,将1297位居民拉进了街道的“15分钟生活圈”。
街道牵头,部门联席,开门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上世纪90年代,政立路545弄单号小区刚建成不久,杨云霞穿着一身婚纱住进了这里。她记得,当时北面围墙外是护城河和部队驻地,平时并不需要往北面去;小区尽管南北纵向长,从大门到底有300多米,但当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快30年过去,河道变成了车水马龙的三门路;房子旧了,房子里的人也渐渐不再年轻——小区居民中,60岁以上有373人,出小区一趟,来回就近一公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非常辛苦。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发展,周边配套设施渐渐起来,睦邻点、环湿地步道近在咫尺,但是小区里的居民却“够不到”:到菜场或三门路地铁站,需要绕行近千米,居民对开辟侧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2019年,居民们写信将这一诉求告知街道,杨云霞就是写信的居民之一。
原以为只是开一扇门的小事,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新开侧门,须提供小区设计图纸等材料以供审批,但小区年代久了,相关材料难以查证,需要规划部门提供帮助;小区北面原为部队用地,破土动工要与部队沟通;此外,引路开门会经过一片绿化,又需要绿化部门参与其中……
2020年,在新江湾城街道的牵头下,房管、绿化、交警、规划等部门一齐坐到政立路第二居委会现场办公。“居民把规划图纸摆出来,一路咨询过去,没想到,会上大家就一致通过,还共同梳理出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也不需要挨个部门跑审批了。”各部门联席办公的情形,杨云霞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居委接力,居民自治,把难题变成“附加值”
为了开好这扇门,在小区内部,还发生了一件新老居委接力的事。
开侧门是小区的大事,需要征求群众意见,敲定管理方案。而当时,小区上一届业委会由于各种原因,仅剩一位身体状况欠佳的成员勉力维持。2020年恰逢居委换届,新任居委书记对相关情况尚未全部了解。为了解决此问题,居委前后两任书记就开北门事项接力协调,为破墙开门开启加速度。通过党建引领,居委会多方走访,发动党员、带动群众、发现“能人”,牵头组织小区业委会成功换届选举,热心的杨云霞也成为其中一员。“小区中有不少党员主动站出来充当志愿者,尤其是在开放北门的意见征求工作中,业委会党员和楼组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小区内走访各家各户,耐心解释、分析利弊,使得业主知晓率高达99%。”
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可以让社区各项工作迸发新活力。545弄也不例外。
门开在哪里,采取怎样的方式开门,方案根据居民的需求几易其稿。小区北面早年是建筑垃圾堆场,渐渐形成一处高地,这也为破墙开门出了一道难题。“我们最开始考虑在离居委会最近的围墙开出一道小门,门内外做台阶进出。但是选址正对居民楼窗户,有居民提出了异议,而且上下台阶对老年居民也并不方便。所以,尽管这个方案最为经济,我们也不考虑了”,杨云霞说。
经过商议,北门选址最终定在小区西侧主路的尽头;在安保上,安装多个监控探头,并为居民配备门禁卡,即刷即开,既能保障居民安全,也能减少安保支出。“维修基金审计需要时间,我们都想让门早一点开好,物业甚至先垫了10万元经费。”杨云霞说,为了找到最优解,几个业委会成员常常晚上11点还在和物业工作人员一起改图纸,排摸视觉盲区,优化转角弧度;街道和居委会也常进小区实地考察,提出了安装减速带和转角镜子的建议。最终,后天形成的小山坡上,挖出了一条小径,直通北墙,一个可供居民步行进出的小门开出来了。
借了破墙开门的光,杂草丛生、蚊蝇滋生的“小山坡”也旧貌换新颜,有了新的身份:泥土地铺上了水泥地砖,路面重砌了花坛,修小路移出的大树重新在此“落脚”。树荫下新增的长椅总是坐满聊天的居民,不少人因为喜爱这片休憩空间,还搬来家中的园艺、盆景来装点——曾经的建筑垃圾堆场变成了小区居民的睦邻新空间。
作者:刘力源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