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左:成片二级以下旧里体量最大的黄浦区跑出旧改“加速度”。本报记者 顾一琼摄 上右:建四居民区社工帮助居民搬家。 制图:李洁
顺昌路424弄,祥顺里。弄堂口,风雨无阻出摊近40年的老裁缝王贤国,卸下布帘子,挪走蝴蝶牌缝纫机,抱下钉在墙上蒙了尘的营业执照……彻底关张收摊。因为,弄堂所在地块旧改征收生效,居民们欢天喜地逐户搬离。而守着弄堂口近40年的老王也兑现了他的承诺:“服务好最后一户居民。”
真要告别逼仄过往,人们心里和脑海升腾起的,却是洇满在衣角和回忆中的乡愁。
居民搬迁之前,淮海中路街道、建四居委会联手相关社会组织,在顺昌路上竖起了一块绘有街区要素的记忆地图。仅一天时间,千余位居民及路人留言:“结婚、生子、青春、回忆”,“再见,百年顺昌路,祝未来繁荣昌盛”,“喝水不忘挖井人,感恩共产党”……
一场紧贴着民心、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居民困难事烦心事的旧改征收,就这样让人对未来满怀热望,感念当下获得,更将过往美好匮藏于心——城市留住了记忆,人们记住了乡愁。
黄浦区,全市层面成片二级以下旧里体量最大的区,当下正以“宝兴十法”为指引,在众多旧改地块上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回应共性需求,破解个性难题,换来旧改居民的舒心满意。
上半年,黄浦区旧改征收总量突破1.2万户。下半年将继续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将党的建设贯穿于旧改征收、工程建设、建成运营等全周期过程,计划完成14个项目两轮征询,涉及成片二级旧里1万余户,征收总量有望达1.5万户,奋力跑出旧改“加速度”。
旧改“加速度”的背后,是“贵在得法”
詹亦琛,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建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居民们陆续搬迁,但詹书记和基层工作者们一天都没歇过。帮助居民整理、打包、搬家,慰问尚未搬离的独居老人,做好居民区疫情防控工作……“只要居委会还在,为居民服务的工作就不会停”。
在石库门里弄工作近20年的詹亦琛,是做居民工作的一把好手。顺昌路所属的建国东路69街坊、71街坊旧改征收的顺利进展也让她反复咀嚼——从启动征询到签约生效再到居民基本完成搬离,前后不过半年时间。 旧改政策阳光透明,征收过程暖民心,
“旧改‘加速度’的背后,真正体现的是旧改征收这一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推进过程中的‘贵在得法’”。
自项目启动以来,相关征收事务所与淮海中路街道在旧改地块上成立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驻守站点、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挨家挨户倾听诉求、讲解政策,通过“联合把脉”
“集中问诊” “对症下药” “一事一策”,精准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居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也因此,当这块记录着顺昌路过往地标的展板竖起在街角,引发了一场珍贵的“集体回忆”,无数老居民前来留言告别。切面店、味精厂、馄饨铺、美发店……百年顺昌路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就这样“长”在了人们的心里。
“未来街坊形态可能会变,但只要人们时时想起,心头涌起暖意,我们的工作也就到位了。”詹亦琛这样理解。
依托“一网统管”,发力科学精准和示范引领
7月底,地处新天地板块的122街坊在酝酿期签约首日即达到99.2%的高比例,1500余权证居民即将迎来新生活。这也是黄浦区下半年启动的首个大中型征收基地。针对剩余的2万余户成片旧里居民,黄浦区将继续聚焦“政企合作、毛地处置、区级投资”三种实施路径,积极筹措征收资金、安置房源,为项目按时启动创造条件。同时强化“党建引领旧区改造全周期”,在科学精准和示范引领上发力,助力实现“加速度”。
比如,依托“一网统管”信息平台,开展大数据分析,对旧改对象进行全面摸底、逐一排查,掌握户籍、房籍等基础信息,了解家庭收入、他处住房、困难低保、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要上门访谈、实地走访,发挥传统好做法,循序渐进,与居民拉家常、听想法,更注重加强关联分析,助力精准破解难题。
同时,开展“三亮三先”活动。引导旧改工作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主动“亮承诺、亮进度、亮结果”;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座谈会等形式,让旧改对象中的党员对相关政策和要求“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率先完成签约、搬迁,并现身说法,成为编外的方针政策宣传员、社情民意调查员、沟通协调联络员、排忧解难服务员。
对于那些尚未被纳入旧改的老旧住房,黄浦区多策并举,结合城市有机更新,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加快推进建筑立面、嵌入式卫浴、加装电梯等民生工程,尽快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针对历史风貌区的宜居感知度,黄浦正进行历史街区整体面貌焕新,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居住功能,营造更可触可及的宜居生态与神态。
作者: 顾一琼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