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四五”,上海如何勇当开路先锋、破除制度瓶颈,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实现大的跨越?在今天举行的“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与发展论坛”中,记者从一串具细而微的数据里触摸到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脉络——到2025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要达到2.5万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
怎样理解这些十分具体的目标任务?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认为,“这些指标中,既有上海已具备一定基础的领域,同时也包括需要努力‘够一够’的方面。“譬如,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上海已吸引集聚了超1.2万家企业。然而,对标2.5万家的“十四五”预期目标,翻一番的任务依旧艰巨。
眼下,科创中心的“十四五”蓝图已绘制,具体实施又该怎样推进?不久前举行的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对市域空间格局有了新提法——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在不少专家看来,“十四五”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在空间上有所聚焦,瞄准重点发力,而并非“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
其中,不少与会专家都注意到了市域空间格局中对宝山的“新定位”——南北转型。作为转型两极的其中之一,宝山还将“打造成为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之一”。毫无疑问,“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正是科创中心主阵地的重任之一。
“我们的目标是‘换道超车’,加快培育未来的增量型产业。“在石谦看来,除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领域的重大技术瓶颈突破之外,上海还要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新基建等方面,攻克一批材料类、制造类和装备类关键核心技术。这也意味着,上海需要在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上闯出新路,为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眼下,一个产城融合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吴淞创新城正在酝酿之中。诚如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所言,企业是科创中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发动机”。尤其是“引擎式”企业,不仅能实现自身发展, 更能带动、形成一种创新生态,并吸引、集聚一批上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
宝武集团与吴淞创新城之间的关系或许正是如此。“一个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应该达到20%以上”,中共宝武吴淞园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蔡伟飞说,宝武集团正在朝着超亿吨的年产量不断迈进。企业的发展目标与整个区域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的目标可以说“无缝衔接”。眼下,他们正在加快实施以科创为核心的中国宝武钢铁生态圈伙伴集聚计划,同时也正在研究专门面向园区的科创投资基金。为确保科创主阵地建设拥有充足的空间载体,宝武集团还在推进老厂房“腾笼换鸟”,力争到2023年开工产业项目面积170万平方米,交付产业项目面积达70万平方米。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