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两个月中,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受疫情影响,工厂延迟复工、学校暂停开学、娱乐场所接连关闭、宅在家中成为常态。为了抗击病毒,无数医护人员日日夜夜奋战在一线,这些暖心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期间,各方都在伸出援手。驻沪外国领事馆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记者日前采访到了上海外国领团团长、卢森堡驻上海总领事吕可为(Luc Decker)与荷兰驻沪总领事万鹤庭(Remco Johannes van Wijngaarden),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助力抗疫。
发布捐赠消息后,微信群里“炸开了锅”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所有人都在关注着动态。吕可为是在休假期间看到了相关新闻报道,立刻开始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
1月下旬,他在所有驻沪总领事的微信群里发布了一条消息,表明自己正考虑该如何为疫情提供支持,大约6位驻沪总领事主动要求参与讨论。一个出谋划策的“小组”就此成立,他们各抒己见,商量着支援抗疫的方法。而吕可为的思绪飘回了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当时驻沪领团自发进行了捐款,以支援四川。前后进行了对比,吕可为觉得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在今年疫情期间帮助中国度过难关。
与小组成员讨论出一个完整的计划后,吕可为在2月13日正式发出倡议,希望各领团发动身边工作人员进行捐款。消息一出,微信群里“炸开了锅”,即刻有20余条消息涌现。“看到各领馆积极相应,我非常感动。”
从总领事、外交官到工作人员,都抢着出一份力
要说积极响应的总领事,就不得不提万鹤庭,此前他已经通过各类新闻推送了解到疫情。他告诉记者,由于荷兰政府会进行大量的人道主义捐赠,这使得荷兰人骨子里有一种乐于助人的性格。“中国发生疫情,我们理应伸出援手。”
事实上,这次捐赠可以称为“群策群力”,不仅仅限于总领事,领事馆内外交官、外方及中方工作人员等都加入其中。万鹤庭让领事馆内成员不要有压力,“哪怕只是一块钱也是一份心意”。
显然,领团成员的捐款热情与日俱增。截至2月26日,共收集到338108.82元人民币的捐款。尽管已经过了捐赠截止时间点,但还有领团联系到吕可为,希望能够“破格”出力。据他透露,总共有46家领馆参与了捐款。目前,相关工作人员正在用已收集到的捐款置办医疗防护物资,未来将一起寄送给奋战在湖北省的上海医护人员。
除了发动捐款,驻沪领团还想了其他办法为疫情提供支援。荷兰领事馆则牢牢地承担起“桥梁”职责:疫情期间,有一家荷兰企业发来“求助”消息,想要为中国合作伙伴提供口罩却不知如何寄送,万鹤庭便向该企业详细解释了中国捐赠程序以及需要填写的清单,不久后“牵线成功”。
“一切重回正轨”是所有人最真切的期盼
吕可为在上海生活了七年,与许多外籍人士一样,在这座城市安了家。“上海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国家化大都市,我对这里的人与事有着浓厚的感情。”疫情刚发生时正值春节,与以往热闹的氛围不一样,街上行人寥寥,街边的商铺、饭店接连关闭。纵然如此,上海的秩序并未出现混乱,无论是在申领口罩的现场,还是进出社区测量体温的间隙,市民践行着“北欧风”排队。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吕可为觉得“好像从超现实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
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常常被外界提起,包括吕可为在内的外籍人士也很担忧上海市民的生活状况。尽管上海许多企业已经复工复产,但包括旅游业在内等行业仍面临“停摆”,无法复工也意味着没了收入来源,“生存压力”落在不少人肩上。吕可为从朋友处听说了许多故事,那些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员工,仍旧在努力生活,咬牙扛过这一寒冬。
纵然疫情严峻,但这并没有让上海“降温”,上海人的韧劲令万鹤庭非常触动。“不得不呆在家中的上海市民,依旧保持幽默与乐观,这份耐心终将融化‘严寒’。”吕可为表示:“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一切都能够重回正轨,学生重回学校,工人重回工厂,所有人都可以开心出门。”
作者:占悦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朱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