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湖州,入住酒店。晚饭去外面吃,路过太湖古镇,只见灯火辉煌,人流如织。友人说他春节时带家人去玩过,不错的,但得知此一“古镇”完全是新建的时,我就表示对此没有兴趣。可惜次日下午得闲,妻定要去古镇,我只好作陪。
古镇不算太大,自大门进去,沿主街行至另外一个出口,不过一两千米,然你可别小看它,几乎将江南古镇之特色元素萃于一身:小桥流水自不必说,黛瓦白墙自不必说,茶楼饭庄自不必说,出售各种工艺品之小店自不必说,尚有卧龙寺、玉皇殿、孔庙、佛塔(塔门前树一告示牌“非宗教场所,请理性消费”);此外还有上海滩一条街、龙之梦专列时光隧道等。大门外竟然还建有一座福建客家人才有的围龙屋。童年小卖部、国营供销社赫然在目,台湾校园歌曲与革命歌曲混合着播放,游客也丝毫不觉有违和感。小广场上时不时还有演出,两列青年男女,着古戏装,演现代舞,而围观者众。周六晚上9点,还有焰火表演,当晚我们即有幸在酒店阳台上观赏了一番,很是不错。
事后查资料,知此仿古之镇始建于2016年,因其位于太湖龙之梦乐园内,四周分别是星级酒店群、大马戏、动物世界、海洋世界、欢乐世界等,故而游客甚众,其热闹程度,感觉丝毫不亚于此前所游的任何一座江南古镇,如同里、甪直、千灯、周庄、南浔、七宝、朱家角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任何一座古镇,都不可能将如此多之元素汇聚到这么大一块地方来。
然总觉少了点什么,比如,其有古镇之建筑,而无真正古镇之烟火气;其有古镇之面貌,而缺古镇之灵魂。说白了,开发商认为游客需要这么一个古镇,于是就仿建了此一古镇。而此浓缩版“古镇”,又极大地满足了游客之观光、消费需求;反过来,它又强化了人们心目中江南古镇之形象。假以时日,一两代人过去,它会不会就真的演变成一座古镇了?
仿国外的建筑多矣,比如上海松江区的泰晤士小镇,就完全是仿造的英伦小镇,里面有教堂、广场等,成为一对对新人拍摄婚纱照之圣地;宝山区罗店的北欧风情小镇,则是翻版瑞典小镇西格吐纳而建。可无论如何,它们是建在中国的土地上,身处小镇之人,不会认为自己真的到了英国或瑞典。而此一太湖古镇却大有以假乱真之感,甚至比我以前去过的古镇更像座古镇,商业的力量岂不大哉。
原先计划驾车返沪时顺便去南浔弯一弯。友人则介绍了双林古镇,说那里尚待开发,几无游客,双林塘上之三桥景观十分不错,于是就舍南浔而就双林。到了古镇,满大街的车,多为本地牌照,也有个别苏、赣、黑等牌照的车,除了我们的外,没见到一辆沪牌车辆。此处距上海只有两个多小时车程,竟然无上海人的汽车来,可见确实尚未开发。
来到横亘镇北的双林塘上,自东徂西,不到四百米的河道上,依次横跨着万元、化成、万魁三座三孔薄墩实腹的石拱桥,形状相似,蔚为壮观。此三桥建于明清时代。于此短短距离,建一桥而无法满足两岸居民与商旅所需,必三桥方可,由此可以想见当年两岸之繁华景象。
站在文昌阁上拍摄的三桥
最西侧的万魁桥之一端为房屋所阻,几无行人。中间的化成桥最为热闹,两侧居然还通行电动车、摩托车,只是如此陡上陡下,看着都令人心惊胆战,然当地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万元桥两侧石柱上,卧着十对小石狮像,各个憨态可掬。
重建的水镜寺
在化成桥、万元桥之北侧,于旧址上重建了北岳庙、水镜寺。万元桥的东南侧,也重修了文昌阁。离万元桥不远处的河心岛上,排列着四个储油罐状物(下图),请教路过的老人,言那里曾经是加油站,专门给过往船只加油的,现在没有航船,就废弃了。据清人吴若金《双林志》记载:“化成桥在石漾东,其地即东双。桥畔常缆客舟,多乘夜航,谓之夜航埠。桥上设立灯杆,烂燃如昼,四方商贾,望杆而集。”明张岱著有《夜航船》,其序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又举一僧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中所发生之事。没想到在此处巧遇“夜航”二字也。由此可见,早在明代或更早,江南地区就盛行夜航船。而双林塘又是水乡交通要道,夜航船正复不少也。那四个大储油罐,则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仍有内燃机船只通航。昔日热闹非凡之双林塘,今日不见一艘航船,其寂寥落寞如此,令人不胜唏嘘。
据我之观察,河两岸的房屋里已无居民,似乎都动迁了,看来开发在即。
三桥而外,尚有金锁桥、短板桥、望月桥、虹桥、观音桥等,个个小巧别致。然有一疑问,这些大小桥梁,是谁所出资而建?上网搜索,化成桥又名塘桥,元延佑年间(1314~1320)建造,原为塘口化成庵二僧所建木桥,故名为“化成”。至明嘉靖中改建石桥。万魁桥初为木桥,至康熙元年(1662)砌石桥。木桥远较石桥简易、成本低廉,从中可见三桥之演变历史。那么,此三桥之历次重建,到底是谁出资?有一传说,一对孪生姐妹急民众所急,拿出积蓄修此三桥,故又叫姐妹桥。然这毕竟是传说,不能作为历史事实看。总之,无论僧人化缘,抑或商人出钱,众人募捐,总得有人出资才可建桥。可惜史无记载,时过境迁,后人就无从得晓了,不能说不是种遗憾。
望月桥(左)和虹桥
随后我们又去了镇上的蔡氏故居。蔡宅位于虹桥弄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为蔡氏后人蔡崇信所捐赠。蔡氏祖先自北宋靖康年间南渡后,辗转来到双林定居,繁衍生息,以迄于今。该宅现辟为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从里面所陈列的拍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黑白照片,我得以窥见文昌阁(摄于1929年)、水镜寺(摄于1934年)、东岳庙(摄于1932年)之前身,及墨浪河畔之蓉湖书院旧址照片(摄于1930年),由此想见当年水乡双林人之生活种种。我想,这大约就是双林古镇之灵魂所在吧,而这正是新建的商业气息浓郁之太湖古镇所缺乏的。
从蔡宅出来,已下午两点,肚子咕咕在叫,觅食,却不见饭店的踪影。偶有排着长队的梅花饺铺子,又无食欲。在大众点评上看中一家位于爱国路上的面食铺,等赶过去,老板却说他们只做到下午一点,现在不卖面食了。不远处的另外一家也是如此。在车水马龙的爱国路上,我们枵腹觅食而不可得。最终忍饿找到一家馄饨店,一碗芹菜猪肉大馄饨入肚,浑身上下马上暖和起来。当我们饿着肚子在热闹的大街上觅食时,不由就怀念起了那出售各式各样小吃的太湖古镇来!
似双林这般商业不甚发达(尤其是面向游客的吃食)之古镇,游客肯定感觉不便;完全为商业目的而生之太湖古镇,又让人感觉缺少灵魂。至于其他开发较成熟之古镇如同里、周庄、朱家角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全都商业化了,甚至太过商业化了,在极大地方便游客的同时,也冲淡了古镇之味道,让人恍然若失。打个不太恰当之比喻,古镇就像那出土之陶罐、瓷碗,少了一角,为方便观众,管理人员将所缺部分修补完整,一旁放着修补前之原貌照片以为对照。如此,观众既可以一睹出土文物之全貌,而又不失其原汁原味。有缺陷之陶罐、瓷碗,总较仿制的完美无缺之“古董”为胜。
换句话说,真古镇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缺陷的,而仿古镇则近乎完美。然我宁要有缺陷的真古镇,而不要完美的仿古镇。
二〇二三年二月廿二日上午
作者:郁 土
编辑: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