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故乡乐山的月夜
中秋节,收到很多朋友的短信,祝我“阖家团圆”。他们不知道,我一家三口,目下分居两国三地,都是一个人过中秋。我也懒得解释,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一家这小小无奈,何足道哉。
夜里独自赏月,看皎皎月轮,努力追索从前团圆的时刻,不承想,却回忆起一件并不太愉快的古早往事。
大概小学四年级的中秋节,老师布置写一篇规定字数的作文。那时中秋并不放假,家里亲人都在本城,也无所谓团聚不团聚。上个世纪的80年代,物资远谈不上丰富,逢年过节的大吃大喝,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本地月饼厂做的都是酥皮的苏式月饼,轻轻咬一口,酥脆的皮渣能掉个一地。口味无非五仁、细沙、玫瑰、枣泥、金钩、椒盐这几种。我嗜甜,除了后面两种,其他都喜欢。月饼之外,家里也一定会买油烫鸭。油烫鸭是本地有名的小吃。先把鸭子卤好,之后挂在油锅上,用滚油反复浇淋,最后再取熬好的冰糖浆刷一层糖皮。做好的鸭子通体鲜红发亮,表皮鲜甜酥脆,鸭肉则细嫩咸香。一直到现在,我一想到故乡,就会想起油烫鸭的香味。但这些我不能写到作文里,因为老师会觉得平常、无聊、没有中心思想。
作为听话的好学生,我早已知道如何写出一篇让老师表扬的作文。先文从字顺,然后要“三多”:形容词、排比句、名人名言,关键的地方要善用比喻,最后一定要煽情,要把主题尽量往高处拔。至于内容是否真实,那是没关系的,反正老师一直鼓励发挥“想象力”。
中秋节的作文,紧扣大团圆来写,才是最讨老师欢喜的。一直听大人讲,爷爷的大哥在1949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去了台湾。这位大爷爷从此音讯渺然,没人知道他的死活。那么我就在作文里安排大爷爷从台湾回来,举家共赏明月,共盼祖国统一。中间还引用了刚从报纸上看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篇充满“家国深情”,还引用了没学过的古诗词的作文被老师选作范文,念给大家听。
念完我的“范文”,老师换了一副严厉的腔调,叫郭同学上前,也念一下自己的作文。高高瘦瘦的郭同学,从教室后排挨挨蹭蹭地上了讲台,嗫嚅着念了起来。大概说,中秋节,别的同学都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和油烫鸭,或者去公园玩;自己爸爸妈妈是医生,正好值班,留下自己在家,盯着窗台上的花盆,觉得很孤单。“孤单”声止,郭同学闭上了嘴,低下了头。老师声色俱厉:看看别人写得多好,再看看你写的。我规定了五百字,你才写这两行,什么意思?写不出来,不会编吗?
哄堂大笑。其中格外响亮、格外放肆的笑声是我的,其中包含着别人没有的洋洋得意。
大概是二十来岁的某天,我忽然又想起这件事。想起来郭同学说他盯着窗台上的花盆,觉得很孤单。那个画面,如此真实而动人。
毫无疑问,我参与了一场恶行。在这场恶行中,真诚者因真实而被践踏,作伪者一番矫揉造作,捏造情怀,伪造意义,却被当众赞扬,被树为榜样。我肆无忌惮的笑声,在那个时刻,一定像一柄尖刀。
此刻,月光明澈,我却觉得有些热,脸上发烫。读大学以后,我再没有见过郭同学。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当面对他说声对不起。
作者:刘摩诃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