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的《笔会》刊登了沈嘉禄先生的《狼虎会雅集》,提到这是一个文化界同人“以文会友”的组织,“每半月一聚,找一家饭店,品时新菜式,交流著编经验,互通文坛信息,在新旧交替的文化背景中,也是一时之风”。无独有偶,有趣的是,稍晚时期,和南方的“虎狼会”相对,北平也出现过一个“畜生剧团”。
老饕唐鲁孙先生在《天下味》中说:“留法戏剧博士陈绵、话剧界以演醉了出名的熊佛西都是新华饭店吃牛排的老客。”更为珍贵的是,他在《故园情》中介绍北平小吃羊霜肠,说“当年有一群爱好戏剧的朋友,陈绵、熊佛西、刘曼虎、马一民,在北平组织了一个葳娜社公演话剧,也就是舒舍予笔下所说的‘畜生剧团’……剧团的人对羊双肠可能发生了兴趣,一个月马一民总要请大家到他家吃一两次羊双肠”(笔者按,羊双肠为羊霜肠之误)。
这四个人,名字里都有动物的含义,故而老舍先生赐予他们的葳娜社“畜生剧团”的“美誉”。
网上对羊霜肠有一段介绍:
“羊霜肠在北京已经绝迹了……羊霜肠是在羊肠子里灌血,圆滚滚的用小火放在汤锅里煮,陪煮的有羊脆骨、羊筋。
“肠子熬煮时间长了,里面的羊血就凝成血豆腐。掌柜从锅里挑出肠子,用刀切下一段,在案板上切成片放在碗底,再放一些碎羊肉,浇上热汤,撒上辣子、芝麻、香菜、葱花。齐活!
“羊霜肠要和热烧饼一块吃。羊肠子比猪肠子油水多,价钱却差不多,所以更受老百姓欢迎。白色的羊油都凝在肠子和碗边上,像挂了一层霜,因而叫‘霜肠’。”
可见这些人真是爱吃的朋友,且性格豪爽。
陈绵籍贯福建闽侯,很可能出身于客家大族,何以对草原民族的特产如此感兴趣?答案应该是:由于几代世居北京,早已入乡随俗了。
在现代文学史上,剧作家、导演、留法戏剧学博士、中法大学教授陈绵(1901—1966)占据了一席之地。姜德明先生在《陈绵的剧本》中说:“1989年第一期的《燕都》杂志,邓云乡先生发表了关于陈绵的一篇人物记,介绍了中国话剧运动史上久未提及的一位故人。陈绵有‘中旅保姆’之称,既编剧,又作导演。谈唐槐秋、唐若青父女的中国旅行剧团,总会想起他的名字。陈绵出身北京旧家,熟悉大宅门的风俗人情,也经历过家族的破败,他写活了富贵人家的兴衰哀乐。”
在《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里,又可找到这样一段珍贵记载:“1936年,为配合学联的活动,我受‘学生剧团’邀请,出演一部由法国小说改编的话剧《干吗?》,导演是留法戏剧博士陈绵。这是一部家庭伦理戏……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陈绵导演为我做的示范表演,并心中毫无杂念地重演了一遍之后,陈绵导演欣喜地一下抱住我,喊着:‘太好了!太好了!’后来《干吗?》在几个剧场售票公演,很受观众欢迎。”可见陈绵真是一个性情中人。
199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姜德明选编的《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其中收录陈绵的《从北平到上海》(发表于《光明》第1卷第6期,1936年出版),文中有一段充满感情的议论,体现出他对百姓疾苦有一种单纯的同情:“我们需要接近各种不同的人类。即使我们没有力量解除他们的痛苦,增进他们的幸福,我们也要试验着明白他们的希望,安慰他们的愁闷。”
作者:侯宇燕
编辑: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