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朱
2017年3月30日 《文汇报》“笔会”刊 《撞入邱园》,作者追忆初入这座英国皇家园林所受到的“震撼”。文末写到:“我突然意识到邱园的震撼,既不在于景致,也不因为齐全,而是在伦敦西南角的这个小小空间中,如此生动地浓缩和保存了当年大英帝国在整个全球扩张和殖民的过程中,由各色普通英国人—————植物猎手、商人、管理者、画家、冒险家—————参与的那一场搜集、观察、定义、审美乃至穷尽这个星球上所有自然之物的空前运动。”
这里,笔者想谈谈三位著名的“植物猎手”———爱尔兰人奥古斯丁·亨瑞 (AugustineHenry)、两位英国人亨利·威尔逊 (ErnestHenryWilson)和乔治·福雷斯特 (GeorgeForrest)对邱园的贡献。
截至2012年12月31日,邱园共有11635份采自中国的植物标本,含206科1102属6056种植物。90%以上的标本来自云南、四川、湖北、西藏、海南和台湾。众多中国植物采集者中,亨瑞、威尔逊和福雷斯特所提供的标本数量和质量名列前三。
爱尔兰人亨瑞 (1857—1930) 以卫生官员助理的身份于1881年抵达上海,次年以关务助理的身份被派到位于湖北宜昌的海关,停留了七年之久。正是在宜昌,他开始了对中国植物的采集活动,同时努力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其后,他的足迹遍布湖北、四川、云南、海南、台湾等地,采集了大量的植物和种子。1900年底,在返回欧洲之前,他将自己大部分的采集成果———超过15000份植物标本和500份植物种子,寄给了邱园。如今邱园的标本库中注明来自亨瑞的标本,已大大低于他当初所寄之数,这应该是长期以来邱园对标本的取舍和替换所致。邱园中现藏亨瑞采自中国的标本分属于144个科。
亨利·威尔逊 (1876-1930),二十世纪初世界著名的园艺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1899年至1911年间,亨利·威尔逊曾四次来到中国,三次进入横断山域考察。威尔逊被西方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为西方国家引种了大量的园林花卉植物。1913年,他出版了 《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ANaturalistinWesternChina) 这一有影响的著作,此书在1929年重版时易名为 《中国:园林之母》 (China,MotherofGardens)。
威尔逊来华之前,曾于1897年进入邱园工作。邱园的丰富植物资源和讲座大大丰富了威尔逊的学识,也促使他决心致力于植物学的研究和教学。不久,威尔逊被邱园选中,派往中国采集活植物和种子。1899年4月,威尔逊从英格兰出发,途经美国波士顿和旧金山,然后乘渡轮于同年6月抵达中国香港。
威尔逊在中国大陆的植物标本和种子采集活动,集中在1899至1910年,他到过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其植物标本主要保藏在英国的邱园和美国的阿诺德植物园。邱园中现藏威尔逊采自中国的标本分属于102个科。
乔治·福雷斯特(1873—1932),是一名植物学家和探险家。他出生于苏格兰福尔柯克,曾就读于基尔马诺克学院。1889年,福雷斯特16岁,从基尔马诺克学院毕业后,他跟随一位化学药剂师工作。其间,他掌握了一些药物知识,了解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作为培训的一部分,他还学会了如何干燥、分类和制作植物标本,这在后来他的植物采集活动中起了很大作用。
1904年,他来到云南,深深地为云南尤其是滇西壮丽的山川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所吸引,便以腾冲为基地,开始了对云南尤其是高黎贡山的动植物的系统调查。1904年至1932年,他组织了七次大规模的采集活动。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国西南地区,为西方植物研究机构采集了三万多份干制标本,还为西方园林界收集了一千多种活植物,其中包括大量的杜鹃花。
1918年,福雷斯特在高黎贡山的森林中发现了一种高达二十多米的杜鹃花,后来被人们称作大树杜鹃。他雇来工人砍倒了一株高25米、树龄280年的老树,并将树干锯成圆盘运往英国。
1932年,福雷斯特在云南腾冲附近因心脏病去世。邱园中现藏福雷斯特采自中国的标本分属于100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