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报告提到,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这让众多奋斗在产业和职业教育一线的代表、委员们深感振奋。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杨珍,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她在两会期间分享了一个“舌尖上的工匠”故事。
南海有个酒厂叫九江酒厂,它的九江双蒸酒在广东人和全世界的华侨中知名度很高。酒厂有个85后的品酒师郭梅君,为了识别出每一批酒中极为细微的差别,保障酒的口味和品质,她每天要品评超过50杯酒。为了保证感官的灵敏度,她不能化妆、不能喷香水,连饮食都要避免过重的口味。目前她已成为一名国家一级品酒师,而且申请了9项发明专利,获得4项授权专利,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郭梅君是民营企业的一个技术能手,也是传统制造业的一名典型工匠。像她这样的工匠群体,在制造业中演绎了精彩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杨珍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接触了很多这样的案例,感触很多,这是她关注工匠精神的初衷。她认为,无论是高职院校扩招100万,还是培养工匠精神,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职业教育教师要集教师与师傅于一身,既要懂教育,又要有技术,在某一领域有专门的造诣,成为某一行业的大师。但现状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很多不适应性,大多数教师缺少生产实践经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不强;教师培养与补充机制不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
谈到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新闻发言人王晓峰提议,一是提高技术工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二是提高职业院校的地位,“三本成了高考差生的无奈选择,地位太低,不同的人才要分类对待。”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产教融合,痛点则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认为,职业教育界应加大与企业资源的整合力度,做实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神龙汽车公司员工杨祉刚结合他从业20年的经历,深有感触。他说,培养技能工人是一件既系统又漫长的事。很多企业都遇到了技术工人缺乏、人才流失和年轻工人学习技术兴致不高等问题。要改善这样的现状,他认为,一方面要从荣誉和待遇上进行激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更多人知道工人的先进事迹。工人们的荣誉感和薪资待遇水平提高了,积极性自然就会增加。”另一方面,杨祉刚代表建议,“培养技术工人要从学校阶段抓起”。他呼吁企业对技术岗位的宣传要深入学校,尤其是技术学校中去,让学生们了解学习技术的好处,提高技术工人在社会层面的认可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政府将从事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的内容,让我听了很振奋,也很感动。”在杨祉刚代表看来,这说明国家对于技术工人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培养技术工人的氛围会越来越浓厚。
很多委员认为,给予技术工人荣誉感的一个好办法,是要带着他们“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江广平建议,要从国家层面支持高级技术工人“走出去”,“比如中国中车中标了美国芝加哥地铁项目,美国工会组织了大批美国的工人来青岛参加培训、学习。”江广平说,除了美国,OECD国家(经合组织)也经常组织职工来中国交流学习焊接和数字机床的使用等技术,“我们的技术工人也应该多’走出去’。”
“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以农村青年为主,更多农村青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改变个人命运,也将惠及整个家庭。”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这样总结发展职业教育的“利好”。
综合自新华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编辑:柳青
责任编辑: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