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今年,又将有三架全新C919首次试飞;至今,ARJ21总订单已达528架……近年来,我国民机事业发展取得重要突破。作为大国重器的国产飞机,零的突破后,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减少对进口核心技术的依赖?如何实现商业上的突破,帮助用户成功运营国产客机?如何让国产客机真正成为旅客愿意选择、航空公司愿意使用、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产品?
带着这一连串疑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东航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绍勇提交关于“支持国产客机健康发展,提高国产客机核心竞争力”的提案,建议统筹考虑,从研发、运行、服务三大方面出发,加大对国产客机生产和运营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新阶段实现国产飞机迭代升级、成功商业运营,最终成为顾客愿意选择的目标。
据国际航协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市场,民用飞机尤其是客机需求量巨大。到2035年,中国将需要6810架运输飞机,价值超过万亿美元,其中单通道飞机成为中国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未来20年,这一细分市场中的飞机在中国将产生大约5350亿美元的销售额,占中国飞机销量的75%。
这一巨大市场是国产客机的绝对利好。从制造的角度看,刘绍勇首先建议,应在国产飞机研制开发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党对民机研发工作的领导,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航空航天科学家人才,不断攻克高精尖难题;特别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科技成就,“只有在民机制造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运营的角度,刘绍勇认为,应在鼓励采购国产飞机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东航是C919的全球首发客户,坚定支持国货,目前已订购了20架C919,并在商讨订购ARJ飞机。他建议,在今后国产飞机运营方面设定运营培育期,建立健全产业培育政策;同时,在推进信贷和财政支持、完善航材供应链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政策保障。
“从旅客的角度来讲,应鼓励选乘国产飞机,建议出台政策鼓励旅客乘坐国产飞机。”刘绍勇说,支持国产客机,必须把飞机迭代升级、商业运营成功、顾客愿意选择作为追求目标。
此外,刘绍勇还提交了“完善空中旅客急救体系”的提案。
近年来,民用航空运输快速发展,航空旅客运输量不断攀升,空中紧急医学事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国际民航业内不完全统计,空中紧急医学事件的发生率为22.6例/百万旅客,其中死亡率为0.1-0.8例/百万旅客,每100万次飞行中就有210次因空中医学事件而紧急备降或返航。
目前,航空公司普遍采用机上广播征集医务人员提供自愿救治的方式,并视情况选择返航或备降;机场医疗急救部门对患病的旅客采取急救措施并转运至医院。2017年,东航与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合作开展“空中医疗专家”项目,编写国内首部《空中医疗急救手册》,提供详细的执行规范和操作标准,提高了空中救助的质量与效率。
刘绍勇认为,当前老年旅客乘机占比不断加大,旅客对自身健康是否适合搭乘飞机认识不足,而网络购票使得航空公司无法全面了解旅客真实健康状况,机上医务和急救人员难以满足突发病情医救的实际需求,返航或备降成本较高……这些都对完善空中旅客急救体系提出新要求。
为此,他建议从六个方面入手解决机上急救的“痛点”: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健康乘机意识。媒体、公益组织、航空公司、机场等相关方应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多管齐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二是加强对机组人员的培训,提升航空公司机上急救处置能力。特别是针对常见疾病的识别、医疗器械的使用、救助措施的实施等要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处置流程,促使机组人员更及时、专业地为旅客提供帮助。
三是扩大空中医疗志愿者队伍,开展机上远程医疗。推广“空中医疗志愿者”行动,呼吁更多医务人员加入空中医疗志愿者;当发生空中紧急医学事件时,航空公司充分利用卫星电话、空中Wi-Fi,与处于地面的医疗志愿者联系,开展远程医疗急救。
四是推广登机前医疗咨询,减少空中紧急医学事件。帮助旅客确认是否适合乘机及需随身携带的药品,最大程度避免在空中发生紧急医学事件。
五是提升机场急救处置能力,加强机场与航空公司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在完善空中旅客急救处置流程、加强急救设施、增强急救工作人员专业素能、优化信息传递与衔接等方面加强联动。
六是建立“常旅客医疗信息”系统,为旅客提供全流程安全服务。在征得旅客同意的基础上,建立共享的“常旅客医疗信息”系统,便于提前与旅客进行沟通,提供健康乘机建议。
作者:李静
图:视觉中国,本报资料图片
编辑:李静 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