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海带江,舟车辏集。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壤地接连、江海交汇、文化融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有着推动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邵志清得以从更宽广的视角和维度来思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如何努力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国样本?邵志清提出建议:期待长三角区域在市场、资源、政策体系方面进一步统一,在要素市场、市场监管、准入条件、资本市场方面进一步“一体化”,率先探索建立区域性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从而有力推进长三角营商环境“一体化”。
整体营商环境还有改进空间
长三角区位优势特殊,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总值(GDP)占全国22%。经过40年改革开放实践,长三角地区交通体系、公共服务效能等有了大幅提升,已成为中国营商环境较好地区。然而,长三角区域内部营商环境还存在差异,一体化水平比较低,整体营商环境存在改进空间。
究其原因,邵志清认为,除法治环境不尽相同外,三省一市的政策体系也有较大差异,目前设立的很多专项政策、专项资金扶持,只惠及本区域内的部分企业,普惠性不足;各地之间少有主动合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政策衔接难、甚至 “打架”的现象。
此外,长三角地区目前资源要素流通性不高,致使区域内企业在搬迁、成立分支机构时困难重重,难以有序流动;公共服务整体性也有待提升,比如区域间数据信息共享进展缓慢,支持异地办理的公共事务事项少、办结率低;指标体系一致性更有待整合,例如行政执法标准尺度不一、跨区域执法难;政务服务虽然各有亮点和特色,但缺乏系统集成,难以形成统一流程。
率先实现指标对接、流程一致
统一制度环境,率先探索建立区域性营商环境指标体系——邵志清认为,这是当下加快推进长三角营商环境一体化的主要抓手。
营商环境最根本的是制度环境。他建议,尽快加强顶层设计,组建长三角区域法治环境建设小组,负责各地区立法、司法和执法协调;加快区域内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巡回法庭的作用;各地应梳理各自的法规、规章,推进一体化发展;对于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电子档案、电子签名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等,应加快联合立法支持创新。
邵志清提出,长三角应率先探索建立区域性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相关省市可对标世界银行标准,结合长三角区域实际,研究制定、分工承担相关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率先实现指标对接、流程一致、要求一样、标准统一的营商环境。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建议率先试点以企业开办、施工许可、财产登记、信贷获取、投资者保护、税收征管等为重点的市场环境指标体系。
既有整体协同,也有分工协作
“一体化”既应有整体协同,也应有具体的分工协作。邵志清建议:三省一市要改变各自以产业做切分的政策制定模式,从纵向的价值链分布考虑政策制定;要重视产业链整体,对有形资产、品牌和知识产权进行同步考虑,加大对新兴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
比如,协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市场监管”。长三角应尽快建立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和数据资源共享清单,健全数据共享的约束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为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综合监管和“智慧”监管。同时,以信用信息共享为抓手,率先在区域内实现“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
此外,加快促进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有序流动。加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大数据分析,联合制作、发布推送区域内重点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政务、商务信息,实现产业信息共享,也推动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建设。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顾一琼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