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政协大会开幕第一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不同的场合谈到,“在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年俗,怎样让博物馆的年味更吸引人,是一个有挑战的命题。
自打2012年初接掌故宫博物院以来,单霁翔每个春节都坚守在红墙内。“进宫过年”成了时尚,整个春节假期故宫火爆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今年整个紫禁城开放区域都被布置为春节文化展场,包括文物展览、实景体验、数字沉浸、文化创意展示等多个部分。除了在午门雁翅楼上举办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展览以外,故宫这次还把宫内各个庭院都按过去春节的习俗进行了装点。在乾清宫和皇极殿廊庑下挂起了宫灯,在乾清宫前丹陛上下竖立起“天灯”和“万寿灯”各一对。
据单霁翔透露,竖“天灯”和“万寿灯”是清代中期故宫春节期间最盛大的活动,至今消失近200年,相关文物早已散佚。为了让历史中消失的场景尽可能还原,故宫的能工巧匠通过广泛查阅文献确定了天灯、万寿灯的使用方式、详细尺寸,并在各个库房中找到了各部分的模型、小样及原件,首次复原了它们当年的模样,重现出康乾盛世的过年景象。
“能在宫里过年,无疑是感受年节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单霁翔想传达一个信息:“春节不仅是吃吃喝喝、挂挂红灯笼”。他想让公众在紫禁城中感受浓郁年味儿的同时,再体验一下博物馆的文化气息、精彩创意和人文关怀。他期望,春节的故宫博物院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令公众沉浸其中,在熟悉的历史场景中,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物的温度。
“如何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欢和接纳,是博物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单霁翔认为,文物是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和文化认同感。故宫人大费周章地推出“紫禁城里过大年”的展览,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了解和认识文物,让人们更近距离地与历史相接,“让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也认为,“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理念已经逐步成熟并为公众所接受。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观众流量惊人,大年初一3.7万多人,初二飙升到6.7万多人,初三是6.8万多人,初四、初五平均每天是6.6万多人,远超过国家博物馆的接待能力。为此,馆方不得不召集在北京过年的工作人员全员返岗,以应对客流的参观高峰。王春法说,参观博物馆成为过年的习俗,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外出旅游者参观博物馆的比例超过四成,这在五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逛博物馆成为最近几年春节假期的新消费趋势。
王春法指出,从文物角度来讲,我们国家文物工作的原则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使用、加强管理”,对文物的开发和使用应该在合理范围之内。关于博物馆和旅游产业融合,有些博物馆适合做旅游景点进一步开发,有一些博物馆由于具有特殊性,会面对过度开发和消费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也是需要专业人员处理好的难题之一。但有一点共识是毋庸置疑的,即,博物馆能办好展览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基础。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政协报等。
编辑:柳青
责任编辑: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