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章义和的心里,仍然装着一个“农”字。他拟提交的两份提案,都与农村有关。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乡村春晚”成为了章义和教授去年以来重点关注、调研的一个议题。
除夕夜,一家老小围坐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这是自1984年以来国人过年最常见、最喜庆的一道文化风景。而近两年,浙江、安徽、甘肃、江西、河南等地出现陆续农民自编自导自演、土味十足又不失精彩的乡村春晚。
在章义和看来,乡村春晚不仅增加了年味,留住了乡愁,保存了乡音,纯化了乡情,使回家的游子对家乡多了一份留恋与期盼,也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到乡下过年,成为新时代农村的文化新景观。
别小看一台台乡村春晚,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文化的面貌。章义和在调研中发现,为了在舞台上展示最好的面貌,农民演员、农民乐队成员必须花大量时间切磋和练习,有些做得比较好、有些影响力的乡村春晚,需要竞争上台,甚至也来一下“我要上春晚”之类的PK;还有些村庄在三月三、六月六、乞巧节、中元节、丰收节也会表演一些节目。演员们需要更多时间排练,由此便逐渐地远离牌桌,摒弃陈规陋习,投入更健康的文化生活。演村晚、看村晚的人多了,赌博酗酒的人就少了,这是乡村春晚搞得比较扎实的地方出现的可喜现象。
但是调研中,乡村春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委员们的重视。章义和说,比较突出的是乡村春晚的性质和定位、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范围、节目编排和质量保证、演出场地的消防安全和治安问题等等。
为此,章义和在提案中建议,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要高度重视乡村春晚这一文化现象,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春晚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良风善俗的维护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扬、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的树立和打造等等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场地、安全保障上予以支持,通过项目申报与评比等,正确引导,培育优势品牌,将乡村春晚打造成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村民欢度春节的新年俗。
他同时还建议,乡村春晚应与文艺下乡、文化工作者走基层等活动相结合,推动专业文艺工作者投身其中,提高乡村春晚的艺术层次,增强节目的娱乐性和村民的参与性。“当然,乡村春晚的本色是农民自编自演,各方面的指导与监管不宜取代村民的自主性和活动的草根性。我们既要开启村民智慧,保护大众的创造力和艺术情趣,避免乡村春晚成为少部分人自娱自乐的舞台。”
作者:樊丽萍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